光荣历程:从大渡河到狼牙山——勇猛如虎写忠诚
1938年4月3日,我1分区3团1营在准确掌握日军活动规律后,在河北蔚县西合营以北夭子头地域伏击日军慰问团。战斗不到1小时,1营仅以伤10人、亡3人的代价,毙敌80余人。
新华社石家庄9月13日电题:光荣历程:从大渡河到狼牙山——勇猛如虎写忠诚
梅常伟、原俊敏、田来
“红一师”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老红军部队,于1933年6月在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诞生,时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简称“红一师”。
“红一师”部队早期源头主要有三支。一支源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另一支源于1927-1928年冬春在中共赣西南地方党组织领导的当地各县秋收起义中产生的工农革命武装,这些起义武装不久组建成为4个地方红军团。
1935年9月,红军长征到达甘肃省岷县哈达铺后进行整编,“红一师”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1纵队第1、第2两个大队。1936年1月在陕西省宜川县临镇重新恢复“红一师”番号。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13大队编入“红一师”,成为第13团,这支革命武装是“红一师”部队的第三个历史源头,该部前身是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的百色起义部队红7军。
抗日战争时期,在1937年8月、10月和12月,红1师先后在陕西省三原县云阳镇、察哈尔省蔚县和河北省涞源县,依次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第八路军独立第1师、晋察冀军区(冀察军区)第1军分区。
从抗日战争胜利到全国解放战争期间,部队先后在察哈尔省怀安县、怀来县和河北省易县改称或改编为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野战第6旅(1945年10月)、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第4旅(1946年3月)和华北野战军第8纵队第22旅(1948年11月)。解放战争后期全军按统一编制进行整编,于1949年1月在河北省昌平县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某师。
1985年7月,全军精简整编,部队改编为陆军第65集团军某步兵师,1993年12月改称陆军第65集团军某摩托化步兵师,2013年12月整编为某机械化步兵旅。
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部队创造了一个个永留史册的光辉战例。长征路上,先后参加了北渡乌江追逃敌、强渡大渡河、夹夺泸定桥、直罗镇战役等著名战役战斗;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取得了平型关战斗、雁宿崖战斗、黄土岭战役的胜利,击毙了号称“名将之花”的日本侵华中将阿部规秀。
1941年8月25日凌晨,误以为山上是八路军主力的日军,向狼牙山发起进攻。7连命令6班长马宝玉率全班留下阻击敌人至12时,完成任务后再想办法归队。6班战士利用有利地形,接连打退敌人几次进攻。战斗至12时,6班已完成任务,但为给主力部队及地方干部和广大群众安全转移尽量多争取时间,他们登上了四面峭壁的棋盘陀顶峰。日军紧紧追来,战士们坚守阵地,弹药用光后就用石头向敌人砸去,身边能搬动的石头用光了,敌人又步步进逼,五勇士砸碎手中枪支,相继跳向深涧,捐躯殉国。
在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部队涌现了大渡河十七勇士、“神炮手“赵章成、“特功连长”黄树英、以假乱真“马团长”、魏成科英雄连、打坦克英雄魏存祥、爱兵班长吕顺保等英雄模范。
1946年10月3日晨,敌向我阵地前沿发起猛攻。经两天两夜的战斗,敌大部被歼,5日拂晓,敌人企图在坦克掩护下溃逃。当时既没有手雷,又没有打坦克的经验,六连一班长郑学珠、战士魏存祥、刘忠福挺身而出,在火力掩护下接近敌坦克。魏存祥把手榴弹塞到坦克履带里爆炸,又撬开另一辆坦克,扔进一颗手榴弹。三人连续炸毁敌三辆坦克,俘虏乘员七人,保证了反击战斗的胜利,开创了晋察冀军区部队用手榴弹打坦克的先例,三人都荣立大功。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接见授予魏存祥“打坦克英雄”称号,全区掀起了打坦克的高潮。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用信念与忠诚、生命和鲜血,凝铸成了“红一师”特有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为“一个坚持、四种精神”。“一个坚持”就是:坚持忠心耿耿听党指挥;“四种精神”就是:敢打头阵的大渡河精神、视死如归的狼牙山精神、勇猛如虎的清风店精神、官兵友爱的吕顺保精神。在和平建设时期,“红一师”官兵投身教育训练、战备演习、抢险救灾、国际维和、支援奥运、国庆阅兵、联合演习、胜利日阅兵等工作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光荣传统,成为“红一师”官兵的共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