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新闻

新华时政 > 正文

红会回应监督委傍名人质疑 称多数为普通学者

2012年12月11日 08:47:48
来源: 京华时报
【字号: 】【打印
【纠错】

  日前,中国红十字会邀请迟福林、白岩松等16位社会人士组建了社会监督委员会,有网民质疑称,红十字会是否过于强调“名人效应”?昨天,中国红十字会召开发布会介绍,选择这些成员主要是侧重专业性和影响力,委员会将保持独立性来监督红会的财务、捐赠等工作。

  ■社会监督委员会委员名单

  1.王永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

  2.邓国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3.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

  4.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5.吕红兵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

  6.刘姝威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7.陆正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会计学教授

  8.张勇北京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

  9.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10.杨团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11.金锦萍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

  12.郑静晨中国工程院院士、武警部队后勤部副部长兼武警总医院院长

  13.俞可平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14.袁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15.黄伟民国浩律师(北京)事务所合伙人

  16.翟晓梅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社会科学系主任、教授

  ▲成员遴选

  不重名人重专业性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组宣部部长姚立新介绍,有网友认为委员很多都是名人,“实际上我们的选择是有所侧重的,我们没有强调名人,更多的是强调专业性”。

  姚立新说,按照国务院要求,红会要建构一个全面的监督体系,包括政府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自我监督。“此次所组建的社会监督委员会就是社会监督的一部分,和其他的监督方式互为补充。”

  “一定要有专业性。”姚立新表示,此次组建的监督委,能够从专业方面对红十字会的工作,无论是计划、项目、流程、机构等等方面都要能提出相关意见,委员是一个行业的顶尖人物,保持很强的专业性,也就能够很好地行使监督职责。同时,这些专业的委员也能够把自己的专业资源以及背后的资源带到红会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开展监督

  监督独立于红会外

  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秘书长黄伟民介绍,在上周的成立大会上,委员们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职责范围、工作程序等方面,独立性也是委员们非常关注的。

  “在整个监督过程中,独立监督是非常重要的。”黄伟民表示,受聘为委员,身上即肩负着社会的重托,“所以,独立是我们开始工作的基础。没有独立性就不易成事。”

  由于委员们都是分散到各地,都有自身的本职工作,“我们要尽快形成一个工作制度,有了行之有效的规则才能按章办事,行使监督职能。”他表示,委员会初步确立了一个章程,根据委员们的意见,章程已形成了修改稿,不过还要进一步征求意见,最终会形成一个非常细化的监督红会工作的方案。

  目前,委员们的监督范围大致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对红会战略发展计划提出意见;第二个是对红会的财务、捐赠、项目以及整个的流程进行监督,需要进行公开的,要督促红会及时公开披露,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在监督之列。另外,还要负责征集全方位的社会意见和建议。

  委员会还将设秘书处,成为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由秘书处负责反映搜集各方面意见、安排传达工作等。

  接收民意转交红会

  黄伟民表示,仅仅靠委员会的十几个人干不了什么事,“主要是通过我们这几个人,征集社会上的各种意见,反馈给红会,给红会一些意见和指导。”

  按照章程,每年委员会要开两次会,每年要发布社会监督报告,如果遇到突发情况,还会召开临时会议,及时跟进。黄伟民说,今后,在征集社会对红会的意见,有可能是常态化,也可能是针对某些事情,这些意见在整理搜集后也会正式交给红会。

  目前中国红基会已经成立了社会监督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组宣部部长姚立新表示,与红基会监督委员会相比,此次红会成立的委员会除了特别重视过程监督、源头监督外,红会也特别重视委员会的桥梁作用。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 编辑: 戴琳凌 ) 【字号: 】【打印】【关闭
【纠错】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93124076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