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文博会现场,贵州苗族青年艺人制作银饰。资料照片
正在举行的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上,“多彩贵州街”格外引人瞩目。这条充满各族风情的文化走廊里的产品都在使用同一个品牌——“多彩贵州”。正是这一品牌,让贵州发展文化产业找到了方向,让人们记住了贵州文化的特色。
品牌响了,产业热了。截至记者发稿时,贵州团在文博会现场签约18项,总投资额75.2亿元。
叫响“多彩贵州”
贵州,曾经因为经济落后而被长期误读成缺少文化。“要为自己正名。”2005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战略:展示贵州文化特色和魅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将贵州定位为“多彩”,既准确又响亮——瀑布、溶洞、森林、峡谷、湖泊、花海,多彩美景令人沉醉;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国酒文化,茶文化,多彩文化蔚为可观;54个文化传统和习俗迥异的民族生活在这里,“原生态民族博物馆”亮丽多彩。
10年来,贵州保持定力,坚持不懈擦亮品牌。如今,“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的宣传语脍炙人口。以市场运作推广一省文化的创新之路,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2011年,“多彩贵州”荣获“中国最佳品牌建设优秀案例奖”和“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文化贡献奖”;2013年,多彩贵州品牌运营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
唱出“多彩贵州”
“多彩贵州”不仅能见,更能听见。今年1月8日晚,以世界非遗侗族大歌为主题的音乐诗剧《行歌坐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1700张门票两天售罄,专家评价这是贵州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又一成功探索。
贵州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精品,而这正是多彩贵州“听得见”的诠释。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多彩贵州风》,这部民族舞台史诗至今已在海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商演逾3000场,成为贵州走向世界的响亮名片,被誉为“全球最原生态的歌舞演出之一”。
《多彩贵州风》的成功,带动了民族文艺的创作。2014年盛夏,贵州举办了“爽爽的贵阳·原生态音乐之夏”,全球45支原生态音乐舞蹈团队齐聚贵阳,本地17家文艺院团带来了《侗歌声声—嘎老》《山花烂漫》《大美原音》等5台节目,好评如潮。也是在这一年,苗族歌舞剧《仰欧桑》、歌曲《云贵高原》等作品荣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奖。
在“多彩贵州”品牌的带动下,一条政府主导、文化为魂、旅游造势、产业深耕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正在形成。
做强“多彩贵州”
在“多彩贵州”品牌日益壮大的同时,规模不足、资源松散、研发乏力、人才紧缺等问题也凸显出来。
如何突破这些发展瓶颈?2012年8月,“多彩贵州品牌研发基地”在贵阳成立。基地紧紧抓住非遗这一主题,建立了非遗展示交易基地、非遗创意孵化基地、非遗研发交流基地、非遗文化休闲基地、文化外宣基地,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形成“文化+X”的复合型产业结构,通过创意思路、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的指导,结合基地平台企业推动,带动了一大批文化中小微企业发展。
以“多彩贵州”品牌研发基地为龙头,贵州形成了“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8万多亩,计划总投资1100多亿元,截至2014年9月已完成投资278亿元。
除了基地,贵州还着重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其中“绝对贵州”已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文化创意设计联盟,而贵州文产基金已完成项目投资3.16亿元,并设立中广创投、能矿投资、遵义红旅等6只基金,基金管理规模达45.3亿元。
(本报记者 严圣禾 吕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