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的道路 伟大的精神——“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扫描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 题:不凡的道路 伟大的精神——“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扫描
新华社记者黄小希
途经13个省份、历时一个半月、总行程1万多公里……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宣部组织开展了“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从9月7日在江西瑞金启动,至10月中旬在宁夏固原结束,500多名媒体记者参与了这次以“弘扬长征精神 决胜全面小康”为主题的采访活动,在接受精神洗礼的同时,推出1800多篇有情感温度、有思想深度的报道,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
重走漫漫征途 感受艰苦卓绝
历史深处的那段漫漫征途,充满了高山峻岭、大河险滩、草地荒原。除了环境险恶,红军将士还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史诗,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战争烽烟虽已消散,但长征路依然震撼着后来人的心灵。
四川日报记者阮长安在6天时间里先后探访了阿坝州小金县达维镇、两河口镇,若尔盖县班佑乡,松潘县毛尔盖地区等地。
“我们到达若尔盖的前一晚,这里迎来初雪。雪水融化后,草地上不少低洼处积了水,远远望去就如同红军当年走过的沼泽地。走在草地上,一不小心就会打湿鞋子,凉意从脚底渗入身体。”阮长安说,正是这样的行走,让课文中的画面穿越时空,陡然立在眼前——垂危的战士将火柴夹在党证中交给党组织,老班长牺牲自己照顾伤员……
新京报记者赵实重走的这段长征路,始于湖南通道,止于湖北红安,全程7天。7天里,赵实最难忘的,要数从张家界前往刘家坪的那段黄土乱飞的颠簸坑路;最坎坷的,是通往郧西坎子山村的那条绝壁小路——九曲回肠的水泥路,最高坡近乎45度角,手边就是回声重重的悬崖。
“80年,城市和乡村的建设与生活经历了一轮又一轮巨变,但是长征的精神依旧感动着每一个再次走过长征路的人。”赵实感慨地说。
被长征路上一个个故事深深感动的遵义晚报记者张鑫认为,重走长征路,听到的、看到的无不时刻提醒我们胜利的来之不易。
重温峥嵘岁月 坚定理想信念
为什么一支年轻的队伍能够如此英勇顽强?
老红军吴清昌的孙女、赣南日报记者吴悦参加了“重走长征路”活动。出发前,老人嘱咐孙女:“去看看那些地方现在怎么样了。”
1935年初,18岁的吴清昌随部队冒着枪林弹雨,与敌人白刃肉搏,占领了贵州娄山关。望着娄山关,吴悦忍不住泪流满面,作为“80后”的她终于明白了是什么支撑着爷爷忍着断指之痛、迎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是什么支撑着这支不怕远征难的钢铁一般的队伍——是信念,是理想,是对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追随,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长征,磨炼了意志,坚定了信念,也让生命升华。”重走在长征路上,吴悦理解了爷爷的这句话。她说:“心中有理想,有信念,就再没有什么能阻挡长征胜利的脚步。”
在人民日报记者倪光辉看来,与曾经浸染着鲜血与牺牲的“苦难行军”不同,新时代的长征承载着十三亿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变的是风险与挑战,不变的则是精神,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的初心!
江西日报记者唐燕把重走长征路视作一次精神的洗礼。“作为年轻记者,我要坚定理想信念,勤勉工作,用手中的笔和心中的爱记录时代的变迁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弘扬长征精神 开创美好未来
在这次主题采访活动中,参与记者采用边行进边发稿的形式,大力宣传党中央对扶贫攻坚作出的决策部署,充分报道长征沿线地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展情况,生动记录长征沿途的今昔变化。
新华社记者孟昭丽说,在古田会议纪念馆里,上万件馆藏文物“无声却有力”,带着人们回到昔日那段不寻常的岁月。
“纪念馆外,我们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被当地群众誉为‘革命老区扶贫路’的赣瑞龙铁路上,动车穿梭飞驰;一排排新建小楼白墙黑瓦,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掩映下,美不胜收。发扬红色精神,秉持红色自信,老区人民正昂首行走在脱贫攻坚的红色大道上,于是我们采写了《闽西上杭:长征精神代代传 红土地上展新颜》等报道。”孟昭丽说。
荒田寨是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的一个苗族村寨,因四面环山、人口稀少、土地贫瘠得名。
在这里,中央电视台云南站记者刘文杰看到了荒田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外出打工的人回到村里,依托红色旅游发展产业,发家致富。村民们不用出远门,就能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刘文杰介绍说,“在制作电视报道时,我们选择了荒田寨的‘红军洞’,这是红军当年居住过的地方。我们使用了航拍设备,随着航拍镜头缓缓升起,镜头从记者出镜的‘红军洞’缓缓拉开,整个村庄的面貌得以展现,让观众在历史与现实的变迁中直观地看到荒田寨的变化。”
重走长征路,穿越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感受曾经的豪迈悲壮,见证长征沿线地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可喜成绩……参与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们表示,从活动中收获的精神财富将激励自己不怕困难、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