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指导下,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推出《澄清谬误、传递真相》系列辟谣访谈,邀请健康、医疗、经济、科技、传媒等行业专家,对常见谣言进行分析,内容涵盖多类社会民生热点话题,帮助广大网民朋友提升识谣辨谣能力、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本系列首期访谈——《食品安全与健康:巧辨谣言,科学饮食》,针对食品健康领域常见谣言,邀请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接受专访,就食品谣言常见“套路”、食品添加剂认知误区、科学“三减”等问题,提供专业解答。
精彩观点
食品谣言有哪些常见‘套路’?有哪些‘小技巧’能够快速辨别谣言?
食品谣言形式千变万化,应看清来源、摸清套路、仔细辨别
首先,要看信息的发布来源,是权威部门、权威机构,还是业内有影响力的专家,或者是权威媒体。有些短视频引用央媒或专家的画面,但剪辑痕迹明显,搭配惊悚配音和煽动性、悬疑性台词,这些大多数都是谣言。还有一些短视频将很多过时的负面消息和新闻编辑在一起,用震惊体表达,大多是吸引眼球的夸大和捏造。
要分清是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滥用食品添加剂还是违法添加
首先,只有《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中的物质,才能被称为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在合法使用情况下是安全的。其次,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使用范围、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使用量、违背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都属于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再次,一些公众耳熟能详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出现的非法添加物,并不是食品添加剂。按照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将被严令禁止、严厉打击。
很多人以为少用食盐就等于‘减盐’、‘减糖’等于‘断碳’等,能否请您为大家科普一下哪些是不科学的‘三减’?
人们普遍将‘三减’焦点放在包装食品上,却忽视一日三餐中的盐、油、糖
控制家庭厨房、食堂、餐厅后厨中盐、油、糖的使用量,对于“三减”至关重要。例如,做菜时少放盐,可以利用葱、姜、蒜、辣椒等食材和调料增加食物的风味,炒菜出锅时再放盐等方式控制食用盐的摄入;在家烹饪时多采用蒸、煮、炖、焖、拌、急火快炒等方式,尽量少用油煎、油炸的方式,减少油脂摄入;避免过量摄入高糖的食物或饮料,有减糖需求的人群应学会智慧选择,选择小包装小份量,或者低糖、无糖的食品或饮料,以减少糖的摄入量。
像“断碳水”、“生酮饮食”、白水煮菜、节食、轻断食等等,这些都是不科学的三减。以“断碳水”和“生酮饮食”为例,低碳水饮食常常会影响情绪,比如烦躁、易怒,甚至诱发抑郁。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最大的基座部分是以谷物为主的碳水化合物,因此碳水化合物必须吃,只是要科学饮食。比如要控制“精致碳水”,包括各种糖、含糖饮料、精米精面等,而全谷物、薯类、杂豆等粗粮可以适当增加,至少做到粗细各半。
预防食品健康领域‘旧谣新传’,关键是要‘开源截流’
“开源”就是权威部门、业界、专家要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内容输出,“截流”就是互联网平台要加强对谣言的识别和屏蔽,从而阻断传播。另外,对造谣者,建议通过行政处罚和信用惩戒等综合手段依法打击,让大家做到谨言慎行、言责自负。权威媒体要担负起内容“把关人”的角色,通过多信源验证,传播科学共识性内容,慎重传播专家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