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第12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结果揭晓,记者周巍拍摄的反映天津港爆炸现场的《焦土悲伤》获灾难与疾病类新闻单幅金奖——这张照片使用无人驾驶航拍器拍摄。2015年“8?12”天津港重大危化品爆炸事故,让无人驾驶航拍器有了一次高调亮相的机会,国际主流报纸头版首次大规模地使用无人驾驶航拍器所拍摄的灾情新闻图片。
多维的视角、易上手的操控、与相机等同的便携性,再加上亲民的价格,无人驾驶航拍器近年飞速增长。它的蹿红,可以说是从2015年开始。产品和技术的成熟、航拍文化的发酵、在公众传媒的应用等等,都是其蹿红的因素。
航拍的优点
与传统的新闻影像采集相比,无人机航拍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新鲜的航拍审美,异于平常的视觉感受。无人机可以到人无法到达的位置和角度,给予“第一眼”的首发体验。其次,它突破了空间和角度的限制,可以全视角地完美还原现场。从上千米的高空大全景到几米内的近景,无人机都可以拍摄。有了无人机,“现场感”的获得不再需要记者身在第一现场,免去了高风险的顾虑。再者,它速度快,机动灵活、适应性强。无人机移动速度以秒计,可以旋转俯冲,也可以悬停拍摄,无论地形环境多么恶劣,它都可以轻松飞越,迅速甚至实时地完成多媒体新闻采集。最后,因为其灵活流畅的运动方向,无人机航拍还可以实现大型摇臂、地面滑轨、飞猫索道摄像系统等多种大型设备的功能,特别在视频小景别镜头拍摄中可以达到很理想的前后景关系镜头调度。
无人机航拍能够获取更独特的视角,更全面、动感的画面和视频,它的展现形式不仅创新了新闻表达,还省时省力高效,可以充分满足受众对新闻场景即视感的渴望。
广泛应用
航拍应用于新闻产品是新生事物,没有多少经验可借鉴,更多的是靠摸索与实践。厦门日报社超前布局、尝试种种不可能,坚定地走出了一条航拍器航拍在各类新闻报道和品牌营销中全面应用路子。目前,以多维、全新的视角采集新闻影像,为受众提供即时、真实、独家的“高附加值”多媒体内容,已成为厦门日报日常新闻报道的新常态。
应用于大型新闻策划,航拍城市风光。航拍器适宜表现宏大壮阔的场面,最直接的应用,就是拍摄城市风光与城市面貌。
应用于民生服务新闻,制作实景地图。图表类制作,已在新闻报道中得到广泛应用。利用航拍器航拍素材,后期制作出实景示意图,是一种新尝试。
应用于经济类新闻,体现工程动态。重点工程,尤其是基建类,因建设规模大、占地范围广,也特别适合空中取景。
应用于突发新闻,采集一手素材。在灾难事件和突发事件现场,某些有毒有害环境,甚至一些恶意阻挠采访的社会新闻现场,航拍器都可以冲破阻挠,大显神勇,既采集到影像、收集到一手素材,同时又能避免记者以身涉险。
应用于体育类新闻,体现人气与特色。航拍器可以拍人数众多、人气爆棚的体育赛事,如2015年12月12日国际马拉松配套赛半程、10公里健康跑约3万人同步开跑的场景,有时应用于人数少的特色项目,也可以因角度变化呈现迥异的效果,收获惊喜。
应用于人物类拍摄,拍出创意合影。团队合影排排站,太呆板没创意?航抓器带来一种新的创意合影方式。
应用于品牌营销,发掘潜力,扩大影响力。航拍器正在改变新闻的生产方式,是一个有关注有概念的新生事物,如何发掘它的潜力,扩大新闻品牌的影响力值得深思。
监管的忧虑
5月25日小米无人驾驶航拍器新品发布直播出现疑似“炸机”,再度引发人们对于航拍器安全问题的担忧。迅速普及的无人驾驶航拍器热潮,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对监管、安全等方面提出新的挑战。
法律法规滞后,监管模糊。民用无人机的管理规范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空白,适应国际民航组织标准草拟的过渡期,多个国家推出了临时性管理规定。目前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拥有无人机驾驶人员资质管理权,根据其公开的《2015中国无人机报告》,截至2015年11月1日,仅有1250人取得了驾驶无人机的资质,而这和几十万的无人机保有量相比,显然杯水车薪。可以判断,大部分的小型中型无人驾驶航拍器,处于违规“黑飞”状态。
侵权闯禁失控,安全堪忧。人们对航拍器被滥用来实施追踪、骚扰和非法监视的忧虑与日俱增。自家院子上空盘旋、窗口外悬停的航拍器,是不是在窥探你?在媒体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也不排除一些无职业道德、无社会公德的“狗仔”记者会使用航拍器侵入私人领域偷拍明星私人生活。航拍器侵犯个人隐私权的案例越来越多。
此外,航拍器占用航道、飞入禁区的消息也屡屡见报。4月14日,北京某航空科技公司负责人便因“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刑罚,成为国内无人机“肇事”的标本事件。
无人驾驶航拍器应用于新闻产品,新闻采集进入“飞行模式”,是一项变革性的创新,它为新闻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科技的发展,航拍器的更新换代,这场“机”遇的邂逅,必将为媒体拓展出更多新的发展空间。
(苏 媛 作者单位: 厦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