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三沙系列报道
2017年06月19日 09:39:00  来源: 中国日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走三沙系列报道

参评项目

国际传播(系列报道)

体裁

报纸系列报道

语种

英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李潇堃,张陨璧,刘小利,吴姣

编辑

 

刊播单位

中国日报社 

首发日期

2016年05月23日-2016年05月27日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要闻   1,1,6 

作品字数
(时长)

588字,617字,376字 

采 作 
编 品 
过 简

程 介

该作品由  中国日报社采制

    2016年5月,南海仲裁案结果即将出炉,美西方对中国施加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中国日报社决定实地走访三沙,向世界宣示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展示中国为增进地区福祉所做的巨大贡献。

    报社时政部和海南记者站配合,与三沙市政府密切沟通、精心策划,联系各界采访对象,共派出三名记者随公务船只前往三沙进行了为期十天的采访。记者们走遍了永兴岛能探访的每一个角落和西沙的其他数个岛屿,后又根据采访线索到海南潭门、海口等地补充采访,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一手、独家素材,如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将在2016年下半年首次于南沙群岛派驻救助船,不分国籍随时帮助该海域船只等。

    报道在严守保密和对外报道纪律、严格执行请示汇报程序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可公开的各方面情况,主动设置议程,用世界听得懂、看得懂的话语和视听材料,有理、有据、有效、全面地回应了外界重大关切,如南海开发与保护、海上救助外方船只和人员(包括领海争议国在内)、灯塔建设的国际贡献、南海主权证据等。报道也展现了这个中国最南端的年轻城市的建设和生活,如中国移动技术员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永兴学校的一天等,其内容接地气,引共鸣。记者手记富有海上生活气息,兼具宏观视野,亦是亮点。

     在这过程中,记者在潭门找到了唯一一位保存了海南岛到黄岩岛更路簿(即古代南海航海路线图)的80多岁的老船长,并在海口拜访了研究更路簿20余年的海南大学教授,充分运用全媒体手段采访关键人物,助力文化遗产抢救与传播。

    《中国日报》为该系列报道提供了充足版面,从记者回京第三天即开始用头版加内页多篇稿件组合等形式刊发系列报道,最多时达到每天两个彩色专版。见报稿件共17篇,配发图片近30张;另有网络中英文稿件20余篇和多条微博、微视频。

 

 

 

 

    该系列报道是我国外宣媒体对三沙进行的最有深度的报道之一,引发海外广泛关注,多篇稿件共被外媒转载1092频次。5月刊发的报道,到12月还不断有新增外媒转引,这在《中国日报》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例如,“Rescue vessel eyed for the Nansha Islands”一文,被路透社、德新社、《南华早报》、《日本时报》、《海峡时报》等媒体转引226次。数篇稿件又被国内的《参考消息》等媒体翻译成中文,在国内进行二次传播。专门制作的微视频收获过百万的播放量。记者在行程中拍摄的三沙生活照片,如永兴学校的课堂等,也吸引了大量点击。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西方读者通过该系列中关于南海更路簿的报道第一次获知这种路线图的存在。该报道连同一起刊发的到黄岩岛更路簿的照片,被《镜报》、《外交事务》、《马尼拉公报》等外媒转载34次。BBC、《南华早报》等英文媒体找到我报记者询问更路簿传人的联系方式,又各自就此做了报道,这显示了路线错综复杂的更路簿和精确的古代航海口诀从一个角度印证了中国对南海相关岛屿的主权。《中国日报》通过此次努力为我国就南海主权的舆论斗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日报》走三沙系列报道共被外电转载1092次。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随着南海仲裁案结果公布的临近,中国在南海相关岛礁的开发日益受到海外关注。中国日报社经过和海南省及三沙市多次协调沟通,获得了宝贵的实地采访机会。三位骨干记者克服诸多困难,采撷了大量适合外宣报道的鲜活材料。该系列报道不同于以往枯燥的政策宣示,从主权的历史证明、国际公共产品提供、南海保护、岛上工作和生活等多个外国读者感兴趣的角度入手,通过独家搜集史料、亲历者口述、权威专访、记者手记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在连续五天的报道中,每天的组合都有不同的主题,生动阐示了中国对南海相关岛屿的主权和对地区和平稳定发展做出的贡献。

    该系列报道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多篇文章被大转载量,有效配合了我国的外交及舆论斗争。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任希佳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705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