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1 01/ 05 16:43:35
来源:新华网

“稻花香里”话变迁

字体:

  新华社南宁1月5日电 题:“稻花香里”话变迁

  新华社记者覃星星、孙一

  冬日暖阳下,干净整洁的地面,极具岭南风格的民居,底蕴深厚的历史建筑……在广西宾阳县古辣镇的“稻花香里”旅游区,游客们“闻稻香、品书香、游水乡”,流连忘返。

  在广西宾阳县古辣镇的“稻花香里”旅游区,岭南风格的民居引人注目(2020年12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覃星星 摄

  秀美的水乡,如画的村落,是外地人到“稻花香里”乡村旅游区的最初印象。谈起过去,古辣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王强有着清晰的记忆:“以前村道凹凸不平,下雨天积水多,村民戏称‘水泥路’。垃圾随便扔,导致鱼塘又脏又臭。”他介绍,许多村民编织草席出售,一个劳动力辛苦劳动数天的收入仅能换得1斤猪肉。

  近年来,宾阳县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探索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古辣镇镇长罗丽华介绍,稻米种植是这里的主要产业,当地以具有鲜明岭南乡村风格的蔡氏书香古院为基础,打造“稻花香里”旅游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稻花香里”旅游区内的田园风光(2020年12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覃星星 摄

  “我们对周边村庄的古建筑群和水岸景观进行提升改造,将十几个鱼塘连通为‘活水’,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吃上‘旅游饭’。”罗丽华说。

  通过农旅融合发展,如今古辣香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乡村旅游成为当地一张靓丽名片。景区内非遗民俗风情节目、篮球赛、影视剧拍摄等文体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每逢节假日都会堵车。

  源源不断的人流,为村民带来增收机会。村民在景区里摆卖香米、芝麻饼、糍粑等土特产,农家乐、民宿也不断涌现。“我们这里的芝麻饼外皮用糯米制成,馅主要是姜汁红糖,现在是畅销品,高峰时我每天在家门口就有500元左右的收入。”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在景区门口销售芝麻饼的村民蔡宝先乐得合不拢嘴。

  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开发多种业态的旅游产品,利用群众闲置旧屋开发民宿,将旧时牛栏改造成牛栏书吧,增加乡村旅游消费点,努力丰富和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需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稻花香里”旅游区内,旧时牛栏改造成了牛栏书吧(2020年12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 覃星星 摄

  古辣镇马界村原本是一个破旧的小山村。当地通过打造稻田艺术品牌,吸引了众多游客。记者见到村里的致富能人韦进群时,他正和几位村民一起研究玻璃观景桥的布置。

  “我们从网络上了解到外省一个村庄通过稻田艺术吸引游客后,随即联系深圳一家文创企业前来制作稻田画,没想到一炮走红。这几年先后推出的炮龙、熊猫、孙悟空等图案‘刷爆’朋友圈。”韦进群说,以稻田艺术为起点,村里陆续建设了彩虹滑道、网红桥等设施。

  “稻花香里”旅游区知名度不断提升,成为近郊游、家庭游、亲子游的重要目的地。数据显示,2020年国庆假期,“稻花香里”旅游区共接待游客约4万人,实现旅游收入约45万元。

  “我们春节前会根据投资入股情况给村民分红,下一步还将增加游玩设施,提升游客体验,相信我们的村庄会越来越美,大家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韦进群说。

“稻花香里”旅游区内的田园风光(2020年12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覃星星 摄

“稻花香里”旅游区内修葺一新的民居(2020年12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覃星星 摄

【纠错】 【责任编辑:张樵苏 】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6401126948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