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3/ 01 08:47:23
来源:新华网

红色百宝 奋斗百年|绞刑架下精神永恒

字体: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 题:绞刑架下精神永恒

  新华社记者谢希瑶

  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大厅里,摆放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

  在锈迹斑斑的绞刑架面前,生与死的拷问直击内心。90多年前,李大钊没有犹豫,更没有畏惧。

  1927年4月28日,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和其他十九位革命者被奉系军阀张作霖秘密绞杀。

  他第一个登上绞刑台,慷慨赴义,年仅38岁。未登绞架前的李大钊,身着棉袍,从容淡定地在敌人的镜头前留了最后一张照片。

  当年也被抓进监狱的李大钊长女李星华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中回忆:“为了延长他的痛苦,刽子手们对别人只施刑二十分钟,而对他施刑长达四十分钟之久。”

  李大钊生前曾撰有一篇短文《牺牲》:“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李大钊的一生,都在追求“高尚的生活”。彼时的中国,血雨腥风,什么样的生活论得上高尚?

  他在《狱中自述》公开昭示:“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

  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渤海之滨的河北省乐亭县。1914年9月,李大钊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在日本,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为他回国宣传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奠定基础。第二年,他得知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

  1916年,李大钊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任职期间,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一起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大潮。

  “人生的最高理想,在于求达真理。”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苦苦探求中国未来道路的李大钊备受鼓舞和启发,率先在中国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连续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并断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一大批时代青年就是通过李大钊的文章,转而寻求马克思主义真理,青年毛泽东就是其中之一。毛泽东后来和斯诺深情感怀: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呼吁有志青年,“取世界一切白首之历史,一火而摧焚之”,定可以“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李大钊牺牲22年后,“青春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宛如青春之火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高高飘扬。

  百年已是风雨兼程,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1920年,李大钊开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伟大壮举。100年后,他为之付出生命的中国共产党已是世界第一大政党,他为之奋斗的国家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来越近。

  “如果爷爷能看到今天,一定倍感欣慰。”李大钊的长孙女李乐群说。

【纠错】 【责任编辑:谷玥 】
新闻链接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83112715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