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4/ 17 14:30:41
来源:新华网

风华正茂奔赴农村,儿子笔下的“扶贫英雄”走了

字体:

  新华社合肥4月17日电(记者周畅 戴威)“爸爸平时很忙,因为他在农村当‘扶贫英雄’,一个月只能回家一两次,有时一次也回不来……”朱世群的儿子在日记里说。

  4月2日,在距离完成工作任期不到一周时,朱世群倒在了他夙夜牵挂的村里,这个喜欢和村民自拍的“朱书记”,生命定格在了42岁。

  教书育人:他是一块“铺路石”

  “‘你们一定要看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我以为是宿管,随意应着。后来才知道,他竟然是我们系学工办主任,专门管我们的!”——学生张震的悼信。

  朱世群生前工作照片。(新华社发)

  皮肤黝黑,个头不高,一件穿得发白的T恤。这样一个普通的身影,却给张震留下了无数回忆:情景代入式地讨论、和学生头脑风暴、尽兴时开怀畅饮饮料、把课堂的主角交给学生……

  张震在悼信里写道:临近毕业时,他在QQ空间里说,我愿意做你们青春路上的风景。

  朱世群1978年6月出生于安徽省五河县农村,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大二时,班里需要对家庭贫困的学生进行认定。朱老师在文件下发后,私下找到我,让我留心观察班里同学的经济状况,不要大张旗鼓,而要小心翼翼。”曾任班长的张俭回忆,朱老师曾说,学生的心是敏感的,并非所有家庭条件困难的同学都敢提出申请。

  此后,张俭看到,班里有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在朱世群的帮助下,在系里有了勤工俭学的岗位。

  在校期间,朱世群先后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辅导员”等称号。

三年前,看到遴选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通知时,他动了心。

  “我本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愿意去做一个农民儿子该做的事。”朱世群和组织谈话时说。

  最终,他被选派至泗县瓦坊镇陡张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告别繁华、奔赴农村,从人民教师转变为扶贫干部。

  转身进村:他让自己变成“活地图”

  “去耕耘,去收获,去把握,去快乐,望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更多的足迹……”朱世群曾在微信朋友圈写道。

  陡张村位于泗县东北部,由17个自然庄合并组成,农村路况复杂,为了错开农活耕作时间,实地走访帮扶,朱世群早起晚归,晚上常常迷路靠手机导航返回。

  为方便入户走访,朱世群还学会了骑电瓶车。如今,这辆轮胎上满是泥土、几乎看不出原来颜色的电瓶车还在,记录着主人曾经的辛劳。

  朱世群(左一)生前工作照片。(新华社发)

  尽管条件艰苦,但朱世群似乎乐在其中。随身的背包里,装着他的相机和16张存储卡,留下了许多张村民面带羞涩的笑容,以及他和村民们的自拍。

  “他是省城来的高校老师,我是没读过书的农村人,一开始觉得会有距离,但没想到他每次看到我都会喊‘晓飞’,感觉很亲近。”39岁的村民朱晓飞说起朱世群时语带哽咽:“上次电话里他还答应下周来我家看看,没想到他再也来不了了。”

  朱晓飞因病导致右手残疾,一直跟着父亲放羊。朱世群得知情况后,协调合肥学院生态养殖帮扶资金,购置繁殖力强、抗病力强、出肉多的“波尔山羊”交给朱晓飞喂养,并签订合同,由合肥学院组织教职工进行捐购。现在,朱晓飞的养殖规模达近80头。

在陡张村,像朱晓飞这样通过养殖、种植实现脱贫致富的贫困户还有110户左右。

  步履不停:他奋斗到生命的终点

  “他一来一去,中间休息的时间也很短。但他很珍惜时间,虽然就那一点点的时间,他也会陪我玩的。”朱世群的儿子在日记中这样描述他的爸爸。

  “他变黑了,也变得非常忙。”学生施旺林与朱世群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今年2月28日,那天他们一起吃了一顿饭。饭后,朱世群就赶回村里,整个3月都没再回合肥看看。

  那一天,也是朱世群最后一次看望妻子。

  朱世群儿子的日记。(新华社发)

  三年间,朱世群帮农户修过手机,调过网络,安装过电脑,甚至还做起了“老本行”——给贫困户家孩子辅导功课。“干了很多工作任务之外的事情。”扶贫干部王培养说。

  建成现代种植农场400亩,引进培育了山羊、菊花、杨梅等村级特色产业,扶持市级龙头企业2家,带动300多名群众就地就业……

  三年,村子换了模样。他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

  日前,朱世群先后被追授“泗县优秀共产党员”和“合肥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朱世群在工作笔记上写道:一个孩子上大学,可能以后几代人都会受益。

  “他不久前还说,任期结束后,我们的助学活动还得继续,这样他每年也能跟我们一起回村里看看。”施旺林说。

【纠错】 【责任编辑:聂晨静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734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