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5/ 24 09:04:59
来源:新华网

山乡解渴记:改变命运的一滴水

字体:


 

一滴水

有多大的力量?

 

看似不起眼的一滴水

却能改变一方土地上人们的命运

 

2013年7月26日

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红旗寨村1组的村民王叔英

站在路边焦急地望向远方

在盼望着什么

她的身边摆放着几个空桶

她在等着送水的人

 

 

从当年6月开始

丰都县遭遇大范围旱情

三建乡的缺水尤为严重

 

村民吃水告急

当地政府紧急组织送水队

为村民集中送水

 

 

三建乡红旗寨村2组

另一位村民谭吉才

在等来水后

一头扎进了水桶里

大口喝了起来

 

这些生动的老照片

是当时三建乡缺水的真实写照

 

位于长江南岸的三建乡

地处大山深处

海拔230米到1200米

尽管龙河和双鹰河两条河流从境内流过

但因其深藏河谷 难以利用

遇上干旱天

村民就只能望着两条河兴叹

 

 

而全乡特殊的喀斯特地貌

又导致土层涵养水源的能力差

三建乡的季节性缺水非常严重

 

缺水

让三建乡陷入了深度贫困

 

因为缺水

三建乡有效灌溉面积不足4000亩

因为缺水

全乡一半以上的土地被撂荒闲置

产业基础薄弱 只能靠天吃饭

 

2014年建档立卡时

全乡贫困发生率达到了19.4%

当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为三建乡找水“解渴”

成了奔小康路上的当务之急

 

2017年8月以来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

协调农林水利地质方面的专家

为三建乡把脉施策

 

针对三建乡水资源深藏河谷

看得见水、用不上水的现状

提出了“长藤结瓜、引水解渴”的思路

实施产业水系配套工程

 

沿着穿境而过的双鹰河

两岸各铺设了一条长约18公里长的引水管道

 

这些引水管道

穿过森林

攀上悬崖

跨过田野

 

 

将三建乡7个村产业地块中的

123口山坪塘和233口蓄水池

通过接水管并联到这两条引水管道

 

 

三年多来

三建乡安装灌溉管网38公里、灌溉渠17公里

引水管道和灌溉管网

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全乡

 

 

为了让村民喝上干净水

三建乡还在每一个村

修建了自来水厂

 

这些大山深处建起的自来水厂

把干净的自来水

送到了三建乡的家家户户

 

 

曾经在路边苦苦盼水

习惯了扛着扁担挑水的三建乡村民

终于过上了吃水无忧的日子

 

 

依靠“长藤结瓜”

三建乡的产业水系配套率

从2017年不足10%提高至100%

 

如今在三建乡

每一块产业用地

只需拧开水龙头

灌溉用水就会喷涌而出

 

 

涓涓活水

也成为三建乡致富的源泉

 

通过开展“三变”改革

撂荒闲置的土地资源被唤醒

全乡发展起特色农经产业1.87万亩

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9200元以上

 

 

曾经的荒坡

如今建起了冷水鱼生态养殖基地

 

 

曾经撂荒的田地

如今变成了郁郁葱葱的苗圃基地

 

 

曾经人烟稀少的古村落

如今打造成了诗情画意的民宿群

 

 

曾经饱受地灾困扰的场镇

如今正在搬迁后的新址上破茧而出

 

 

曾经破旧的危房民居

如今变身风景如画的诗意家园

 

 

曾经留不住人的的贫困山乡

如今成了青年人返乡奋斗的创业场

 

 

2020年

全乡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累计动态识别的330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全部稳定高质量脱贫

所有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真不愁、“三保障”全保障

 

2020年底

整乡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零

曾经贫瘠落后的三建乡

在解渴后“换了人间”

 

 

如今的三建乡

正在奏响乡村振兴的田园牧歌

绘就一幅

“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

美丽乡村新画卷

 

制片:刘刚

策划:李元元

统筹:李华曾

编导:韩梦霖

主持:沙青

摄像、制作:马天龙 

【纠错】 【责任编辑:陶玉莲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748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