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6/ 12 16:35:46
来源:新华网

换个角度聊聊端午“那些事儿”

字体:

  新华社天津6月12日电(记者周润健)“我国别名最多的传统节日是哪个?”“最早和最晚的端午节各在哪一天?”“端午避‘五毒’是指哪‘五毒’?”“我国哪个节日最先入选世界非遗?”……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将至,当你吃粽子、插蒲艾、佩香囊时,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据研究,端午节起源于古代长江中游以龙为图腾的越民族,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他们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以表示其“龙子”身份。后来南北各地又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对端午起源作了不同的诠释,如纪念介子推、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源于“夏至”等,而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并使屈原成为我国为数不多、以节日来纪念的历史人物。

↑海报制作:方金洋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有别名近30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午日节、浴兰节、菖蒲节、女儿节、龙舟节、龙日节、天中节、地腊节、躲午节、当五汛、解粽节、粽子节、屈原日、诗人节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端午节别名多,说明端午习俗起源的多样和庞杂。比如,粽子原为季节性食品,到了晋代才定为端午食品;赛龙舟也不仅限于中南地区,清代的天津就有端午赛龙舟的习俗。”罗澍伟说。

↑海报制作:方金洋

  由于端午节源于农历,因此,它在阳历中的日期是不固定的。“对应阳历,最早是5月27日(如2085年),最晚是6月26日(如1906年)。因此,每年阳历5月27日至6月26日中的任何一天为端午节均属正常。”罗澍伟说。

  从战国时起,北方民间就有农历五月为“恶月”、初五为“恶日”之说,认为“端午到,五毒醒”。何为“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

  “为了避‘五毒’,端午节这天人们要插蒲艾、佩香囊、兰汤沐浴,目的是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害虫伤人,所以端午节又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和‘医药保健节’。”罗澍伟说。

  为了能够唤起民众对祖先创造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重新思考,推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一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一些传统节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世界上也有着很深的影响力。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把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因此,端午节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罗澍伟说。

【纠错】 【责任编辑:聂晨静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7558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