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境花园越来越多自然是好事,它们就像是城市中的‘生态跳板’,将给小动物们形成一个能来回跳跃、连绵不断的生态廊道。”专家们口中连连称赞的生境花园,近日成为了上海生态环境十大“金点子”。未来,“老旧小区荒废角落改造生境花园”的故事将越来越频繁地在上海上演。
为一只飞累了的小鸟提供饮水处,给意外“闯入”的黄鼠狼安了家,上海第一个生境花园里发生的故事,让人不禁畅想:当“生态跳板”连点成线、画线成面,上海将讲述一个怎样的“神奇动物在这里”的生态故事。
“这是我活到92岁第一次看见小鸟洗澡”
作为上海拥有第一座生境花园的小区,在长宁区虹旭小区的居民们看来,“好像自己一下子被自然拉进了、接纳了”。
“书记书记,我今天看到小鸟洗澡啦,这是我活到92岁第一次看见小鸟洗澡。”虹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红萍说,这句话,是生境花园建成后,她听居民说过的最动容的一句话,“没想到小小的一座生境花园,却带给一位92岁的阿婆全新的生命体验,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
一朵粉色的睡莲正开在池塘中,肥肥的蛤蟆是这里的“常客”,它最喜欢趁居民们靠近的时候,一下子从草丛中跳到莲叶上,让观荷的阿姨们又惊又喜。池塘边是一处流动的嬉水台,从一个公园飞到另一个公园,这儿是小鸟们难得的歇脚点,洗洗澡、喝喝水,40多种鸟类都曾造访过这里,按照人类的标准,这大概是城市鸟类的“交通驿站”。花园里既有乡土物种,也有小区居民们认养的瓜果蔬菜,还有一小片裸露着土壤的“荒地”,这是居民们听了科普讲座后特意留出来的。
“生态学家告诉我们,蝴蝶不仅吸花粉,还很喜欢吃土壤里的矿物质与盐分,有一天我就看到一群蝴蝶在这里‘吃土’,太有意思了。”虹旭小区的孩子们一股脑地倒出自己在生境花园里看到的“奇观”。
一座接纳自然的城市,最大的收获便是被自然所接纳。
“作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会容易忘记自己也是自然的一分子,但生境花园唤醒了我们本能的记忆。”吴红萍说,除了有为看见小鸟洗澡而感动的阿婆,还有笑着说因为每天在树下看跳来跳去的松鼠“治好了颈椎病”的大爷,还有发现了黄鼠狼本想着要“除掉它”,但得知黄鼠狼吃小区里的老鼠,选择默默“留客”的居民们。“小花园打破了我们对于自然的成见,看到小生物们也并不抵触和我们‘同居’的时候,我们也倍感荣幸。”
“不累不累,这就像是我家的后花园”
生境花园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可循环的生态系统,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居民自治的融合,让人与人之间也建立起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系统。这一点,吴红萍感触颇深。
“我刚来虹旭居民区做书记还没几天,电视台的记者就来采访我了,问我对于小区边角投诉颇多的一个地块有什么看法,我一脸懵地说,我是新来的,结果就被播了出去,太丢人了,哈哈。”吴红萍笑着回忆道。而曾经让她留下“丢人”记忆的地块,正是如今改造成生境花园的地方。
这里本是小区围墙外无人管理的城市“死角”,时间久了就成了杂物垃圾的堆场,住在附近楼栋的居民们意见颇多,但因为地块归属问题,很多年都没有解决。“我们先是费了很大力气,打通了围墙,将这个地块管起来,后来在专业机构的建议下,一座生境花园的想法就这样萌生了。”吴红萍说。
花园落成后,日常的维护打理需要居民自己完成。多年来四处投诉、不愿跟居委会多打交道的几位居民,反而成为了最踊跃报名参加志愿者队伍的人。曾经拒绝跟居民区干部沟通,“一言不合就投诉”的阿姨,在开园当天,一趟又一趟地从家里端出刚泡好的咖啡招待参观生境花园的人,甚至还提前准备好洗净的瓜果分享给大家。居民区工作人员怕她累着让她歇歇,但阿姨摆摆手说:“不累不累,这就像是我家的后花园,来了客人哪能不招待呢?”
虹旭的居民们确实把生境花园的事当成了自己家的事。居民志愿者每天轮班、全年不休地精心打理着这片花园:你贡献蔬菜种植经验,他提出花卉栽培建议,扶正一棵被风雨吹倒的小树,“抢救”一枝快被果实压断的枝蔓……这块三角形的生境花园,成为了小区孩子们“沉浸式”的生物“科普课堂”,成为了老年人走出家门、拥抱社交的去处,成为了年轻人“不打卡一下说不过去”的社区“网红景点”。
“我们种出的瓜果都会送给社区里不方便出门的老人。”吴红萍说,“在虹旭,只要提起生境花园,大家心里都是暖的,这是一个可以融化人心的地方。”
“这个金点子值得复制推广!”
在虹旭居民们口中“让其他小区的人馋得流口水”的生境花园,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在一场2021年上海生态环境十大“金点子”的评审会上,数百条上海市民们提出的生态环境建议被反复筛选:“能不能建一座绿色生态的节水社区”“能不能来一场生态主题的自行车赛”“上海环保宣传还需要考虑线上线下结合的问题”……在诸多的建议中,“老旧小区荒废角落改造生境花园”被不少评委肯定:“这个金点子值得复制推广!”
好建议的关键在于落实。今年,仅虹旭居民区所在区域,就将会有7座生境花园完成建设。这些新鲜出炉且充分集合了群众观点的设计方案,或是位于两个较大城市公园的中间地带,或是分布于高楼、轻轨、高架林立之处,这些地带都缺乏鸟、蝴蝶和昆虫等动物正常迁徙的廊道。
“这些利用城市空间‘边角料’建设起来的生境花园,将变成小动物们来回迁徙的珍贵‘生态跳板’。随着‘跳板’越来越多,一个一个连接起来,就能形成一张让小动物们不断循环生息的城市生态网。”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说。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片海域,对于游弋在城市中的小生灵们来说,生境花园可能就是上岸补给的岛屿。在这座岛屿之上,见证的不仅是上海生态建设的精细功夫,不仅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对于生灵万物的极致关怀,最令人感到暖意的是,在人人建议、人人参与之下,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发生着太多关于接纳、理解、互助、尊重的故事。
未来,上海的生态故事,未完待续,更加精彩。(王默玲、董雪、许东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