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音频,“了不起的它们”有话说
它们从救亡图存的旧中国走来
它们从烽火连天的硝烟中走来
它们讲述着开天辟地的历史必然
它们见证着建党百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
致敬
了不起的它们
这是90年前的一封国民党军秘密电报。看似简短的内容,却是当时取得的重大战果之一。在苏区军民欢庆胜利的大会上,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们工农红军也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这是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
为什么“三句话”的情报成为重大战果, “千里眼”“顺风耳”又指的是什么呢?
今天,如果你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土地革命战争馆,能看到这样一部电台。它装在一个木制箱里,虽然电台开关、调节旋钮、变压器、线圈等零件都看似完整。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能算“半部电台”。它的故事,要从1930年开始说起……
1930年12月底,红一方面军歼灭了国民党军第18师,并缴获了一部电台。但这部只有15瓦功率的电台,只能接收不能发报。只能听不能打,为何红军却如获至宝,倍加珍惜?
1930年以后,红军的作战形式以运动战为主,为了便于组织各地区部队配合行动,就需要及时得到外面的消息。但派红军战士进入敌占区打探风险很高,许多战士因此牺牲。这时,有一个深入敌区的“耳朵”,就显得尤为重要。
图为王诤(左)、刘寅(右)和1932年在鄂豫皖苏区抄收过红中社新闻的王子纲(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于是,修机器、架设天线,红军立即对缴获的“半部电台”进行了试机工作。终于,有一天,这只“耳朵”听到国民党军28师内部的明码联络。
由于提前获取情报,红军首战获胜,还缴获了一部100瓦大功率电台。至此,红军拥有了一部半电台和一些技术力量。到第三次反“围剿”结束,中央红军的电台数增加到10部。
这是红中社使用过的发报机复制件(2016年10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振平 摄
越来越多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不仅侦听敌人动向,还抄收各国新闻电讯,为党中央决策做参考,也为红中社,也就是现在的新华社在创立初期播发新闻提供技术保障。
这是位于江西瑞金的红中社电台旧址(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此后,红色电波冲破敌人层层封锁,越过万水千山,传向全中国、全世界。
陪着红军战士走完漫漫长征路的“半部电台”始终没有被丢弃,如今它静静地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如果你走过土地革命战争馆,或许还能依稀听到它的声音……
策划:孙志平
监制:幸培瑜
统筹:吴炜玲
编导:何莉
主播:王晰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联合制作:QQ音乐腾讯影业
新华社音视频部、QQ音乐、腾讯影业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