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市值达4.6万亿元 去年企业研发费用超420亿元
开市两周年 科创板“硬科技”底色凸显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开市,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新征程开启。近两年来,从零开始的科创板用“硬科技”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正在激活连绵不绝的中国科创生产力。
超六成公司业绩预喜
科创板交出“硬核”答卷
又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捷报传来。7月16日,康希诺发布业绩预告,预计公司扭亏为盈,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9532.59%到54495.85%,净利润为9亿元至10.5亿元,同比增长980.61%至1127.38%。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7月16日,科创板有98家公司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超六成公司业绩预喜,28家净利润超1亿元,4家净利润超10亿元。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市,首批上市公司25家。开市两年,如今科创板上市公司达311家,总市值46359.96亿元,合计募集资金为3943.04亿元。
科创板的“硬科技”底色持续凸显。数据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三大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超70%。同时,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0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之比的中位数为9%,研发人员占公司人员总数比重平均为28.6%,平均拥有发明专利104项,均高于其他板块。同花顺数据显示,311家上市公司去年研发投入总额达421.93亿元。
制度方面,聚焦支持“硬科技”的核心目标,监管层坚守科创板定位。去年3月,《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相继发布,确立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随后,监管层又发布了一系列指引文件,督促上市公司坚守科创定位。
“科创板成立两年来,不断书写中国资本市场新的历史。”作为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感受深刻,“这两年,科创板实现了很多制度上的突破,充分证明了注册制不是洪水猛兽。三百多家企业在科创板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活力。”
机构普遍看好科创板成长。浙商证券分析,科创板呈现高景气,预计2021年、2022年的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5%和40%。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认为,无论从试点注册制,还是提升科技企业的聚集力、经营力及服务实体经济等角度,科创板都具备持续投资吸引力。
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创新战略
激活科创生产力
在多个面向科技前沿的“硬科技”领域,科创板已汇聚了一批涉及各产业链环节、多应用场景的创新企业,在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中更进一步。集成电路公司涵盖了上游芯片设计、中游晶圆代工及下游封装测试全产业链,同时兼备材料和设备等支撑环节;软件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生物制药公司重点介入癌症、艾滋病、乙肝等治疗领域;工业机器人、光伏和动力电池产业链等也均已初显规模。
中金公司称,经过近两年发展,科创板产业为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科技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正是科创板,把上市标准从持续性盈利能力改为持续性经营能力,才让拥有核心技术和技术转化周期较长的优秀企业成功上市,并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一步做大做强。”齐向东说道。
“科创板就像中国科技创企发展的一支助推器,彰显着资本市场的蓬勃动力。”石头科技董事长兼CEO昌敬表示,科创板设立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一项重大举措,它对于促进科技和资本融合、加速创新资本的形成和有效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年间,我们看到以科创板为‘大本营’的新资本市场服务者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有效提升了资本服务质效。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助推下,跑出国潮科技发展的‘中国速度’。”
“科创板发展空间巨大,未来将引领世界高科技的潮流,成为世界的领头羊。”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道。
改革仍在继续,日前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2020年工作报告》(节选)显示,2021年将继续深入推进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坚守好科创板定位,助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推动“应科尽科”。(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