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7/ 24 16:16:53
来源:新华网

深山峡谷崛起现代新城——“藏东明珠”昌都变迁记

字体:

  新华社拉萨7月24日电 题:深山峡谷崛起现代新城——“藏东明珠”昌都变迁记

  新华社记者薛文献、陈尚才

  在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车辆行驶在道路上(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霓虹倾城,夜晚的昌都平静而温柔。街上是川流不息的车辆和熙熙攘攘的人群,霓虹洒入扎曲河和昂曲河,如诗如画。

  收拾完碗筷,到楼下的茶马广场散步,这是居民永西和邻居近年养成的习惯。广场四周高楼林立,商贸繁华,夜色迷人。

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居民永西在新家中给花草浇水(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尚才 摄

  “以前这一片是土木房,交通也不好,还经常停水停电,生活很不方便。”56岁的永西在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生活了一辈子,说起城市的变化,感触颇深,“如今我们都搬进了楼房,出门就是超市和医院,还有一个大大的步行广场供人们休闲。”

这是昌都市卡若区(3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昌都,位于雪域高原东部,东连四川甘孜,南接云南迪庆,北抵青海玉树,素有“藏东明珠”“西藏东大门”之称。自古以来,昌都市卡若区就是藏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来北往的商贾会聚于此,歇脚再出发。

  但由于地处深山峡谷、交通不便,加之缺少合理规划等原因,很长一段时间里,昌都的发展受到制约,城市功能也不完善。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卡若区的发展慢不得,也等不得。”2012年,西藏自治区召开昌都工作会议,确定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并启动卡若区城关镇新一轮旧城改造工程。

  昌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原党组书记、副局长霍映章介绍,由于城关镇被山水环绕,可用的平地不多,旧城区改造工程首先要做的,就是动员群众拆迁和平整土地。

这是昌都市卡若区一景(3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按照现代城市定位,昌都市因地制宜、盘活资源,委托国内多家规划单位对城市发展方向、人口规模、功能布景特色进行科学规划。

  “目前,昌都坝作为商业中心,云南坝作为行政中心,马草坝作为文化体育片区,四川坝作为物流中心,各个坝区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霍映章介绍,在城关镇的打造中,不仅对旧城进行了改造,“十三五”期间还启动了山坡居民搬迁工作。

  截至目前,已改造或搬迁群众3100多户,新建道路27条总长31公里,新建4个公园和广场,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

这是昌都市卡若区(3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永西一家在启齿街的江嘎小区免费分到了一套196.81平方米的五居室,还领到了13万元的拆迁补助款。“现在用水用电方便,小区环境也很干净。”她说。

  在昌都市干部庆振东眼里,昌都的变化可以用“惊人”来形容:“以前市区面积仅有4.6平方公里,6座跨河大桥。现在城市空间比以前扩大了近3倍,仅跨河大桥就有13座,城镇化率达35%。”

  不仅跨河大桥与市区道路纵横交错,昌都市还在全西藏率先修通了第一条城市下穿隧道。

这是位于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的茶马广场(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尚才 摄

  “这条隧道总长度515米,宽30多米,隧道上部为步行街和商业广场,隧道内为机动车双向4车道干道,它的建设有效缓解了昌都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霍映章说。

  27岁的四川雅安人高原在聚胜路开了一家凉菜店,生意很好。在城关镇做餐饮近8年,城市变化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里变得干净漂亮了,人口聚集能力也越来越强,现在平均每天营业额近800元,生意更好了。”

  高原在自家的凉菜店中切菜(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尚才 摄

  沿扎曲河、昂曲河逆流而上,河畔密布着住宅、商业、休闲、娱乐等中心。依山傍水,城关镇各具特色的建筑像散落的珍珠镶嵌在山谷间,层次分明,功能齐全,一座山水田园城市呈现眼前。

  被誉为“藏东明珠”的昌都,再次焕发出熠熠光彩。

【纠错】 【责任编辑:焦鹏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690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