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7/ 25 02:16:15
来源:新华网

台风登陆前夕浙江沿海走访见闻

字体:

  新华社杭州7月24日电 题:台风登陆前夕浙江沿海走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顾小立、王俊禄、唐弢

  7月24日,从浙江省省会杭州出发,沿着高速省道一路由北向南——

  疾风呼啸,阴云密布。水汽升腾,暴雨如注。

  气象信息显示,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逼近浙江沿海。百姓生命财产安全面临严峻考验。

  面临“大考”的之江大地,严阵以待。

  “今天手机里的步数统计,又超过了3万步。”

  挨家挨户做完村民安全转移的动员工作,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董溪二村党支部书记王鹏鹏发现,自己在微信运动上的排名又一次刷新了“纪录”。

  拟定预案、统计人数、确定转移路线——一项项工作正按照部署陆续开展,然而王鹏鹏提着的心仍不敢丝毫放松。

  “必须细心,细心,再细心。”王鹏鹏说。

  董溪二村的村民告诉记者,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干群关系“铁”,困难再大也有“解”。

  在浙江,一大批像王鹏鹏这样的基层工作者,正用争分夺秒的努力,为群众筑起一道尽可能挡风避雨的护盾。

  700多艘渔船在宁波市象山县崇站港首尾相接,整齐地停靠在避风锚地。不远处的工作人员冒着风浪,巡查船舶靠泊情况。

7月24日,渔船在象山县崇站港避风锚地停泊避风。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崇站港是象山专业避风锚地,设计抗风能力12级以上。”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码头这几天陆续有船只靠泊躲避台风,他们也正加班加点对码头缆桩等基础设施进行加固。

  “我22日就把船开进锚地,这几天一直忙着上岸囤购蔬菜、水果等新鲜物资,等台风来了就安心待在船舱避雨了。”在锚地避风的渔船主潘孝钱说。

  检查门锁,加固缆绳——一套驾轻就熟的动作,显示出这位“船老大”与大海搏击的不凡阅历。“措施到位了,心里就踏实了。安全最重要。”站在甲板上,潘孝钱喃喃自语。

  “安全”——一个最朴实的关键词,被干部群众一次次提起。

  台州市三门县是一座东海边的小城,也是台风经常光顾之地。记者的车辆沿着海岸线疾驰时,天地间混沌一片,呼啸的海风裹挟着大雨,噼里啪啦地打在车窗上。

  风雨如骤,而不少群众平静如常。

  “三天前我们已经派人陆续固堤疏民,多年的经验也会帮助我们做出判断。”望向成片的养殖塘,海润街道涛头村村委会主任林小快说道。

  1997年“9711号”超强台风的突袭,曾让涛头村遭受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困则思变,灾难给了当地一个谋变的契机。

  从种水稻、棉花转向养青蟹,从忍受海患到靠海吃海,多年和大海的“厮磨”,这里的村民摸准了它的“脾气”。

  在更大的风雨降临之前,能够拥有水、电、网络、食物——甚至带有空调和独立卫生间的住处,无疑是幸福的。

  在象山县实验小学的体艺馆里,部分转移安置过来的建筑工人已打好了地铺,馆内电源、照明设备、饮用水和食品等基本生活物资也配备齐全。

  “台风马上要来了,公司连夜派了大巴车安排我们转移,虽然外面风大雨大,但大家聚在馆里既安心又热闹。”建筑工人崔传胜说。

  “这里发的有泡面、面包、牛奶、火腿肠。”虽然心中都还挂念着家里,但吃着热乎乎的午饭,从金华来象山打工的邹爱乡,心里还是暖暖的。

7月24日,在象山县实验小学安置点,邹爱乡在给孩子喂泡面。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24日下午3点,象山县文联的志愿者们也来到安置点上,他们通过歌声、舞蹈、戏剧、曲艺等不同形式的演出,给安置点的群众带去欢乐,缓解焦虑。

  在三门技师学院安置点,约500名外来务工者正在这里休息。他们平时住的活动板房在台风中容易受损,学院的宿舍楼则安全舒适得多,且有生活保障。

  今年刚20岁的田江舟坐在303宿舍上铺,下铺是他的爸爸。在江苏读大一的他家在贵州,暑假期间和家人一起来三门工地务工,“挣一点生活费”。

  从内陆来的田江舟,还从没见识过台风的“真容”。而在这个安置点,他们一家三口不仅能得到休息,每天还有免费的食物供应。(参与采写:郑梦雨、华洪立)

【纠错】 【责任编辑:赵文涵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69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