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1 08/ 07 12:13:25
来源:《瞭望》

瞭望丨“老西藏精神”照亮雪域高原

字体:

  ◇共产党人的“无我”境界,在“老西藏”和他们的继任者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老西藏精神”最本质的内涵

  ◇十八军军长张国华背女出征,发出“此去西藏,我是去给西藏人民当长工”的誓言,他三岁的女儿难难不幸成为进军西藏牺牲的“第一个战士”

  ◇“学习‘老西藏精神’,首先就是要讲政治,讲党性,讲境界,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25字组成了“老西藏精神”。

  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调研期间,提出要大力发扬“老西藏精神”。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两会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等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老西藏精神”。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回溯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光辉历程,正是一代代人坚持和弘扬“老西藏精神”,才有了西藏“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宝库中独具风采的璀璨明珠,“老西藏精神”镌刻着进军西藏、建设西藏的不朽功勋,也激励着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为了雪域高原的美好明天前行。

  一段波澜历史的见证

  任何一种精神的形成,都有深刻的根源。“老西藏精神”正是发端于7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丽的历史岁月——西藏和平解放。

  1949年,美国等国家加速干预西藏事务,唆使“西藏独立”。西藏地方政府上层反动势力先后制造“驱汉事件”,向美、英、印等国派出所谓“亲善使团”等,妄图追求“独立”。

  为了应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西藏地方的严峻局势,满足西藏人民要求早日解放的愿望,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前往苏联访问、途经满洲里时,写信给中共中央,作出了“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战略决策。由此拉开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序幕。

  1950年,进藏大军从四川、青海、新疆、云南四个方向向西藏挺进。1951年5月23日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签订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遂向西藏和平进军。

  左上图为1950年,人民解放军战士跋涉在高山峻岭间向西藏前进(资料照片);右上图为人民解放军战士在执勤空隙为藏族老百姓背水(资料照片,张正模摄);左下图为筑路战士在悬崖绝壁上修建川藏公路(资料照片);右下图为1951年7月,解放军第十八军进藏先遣部队行进在瓦合山上(新华社记者袁克忠摄)。

  这是一场与自然的斗争,这是一场与高原的较量,这是一场精神的洗礼。

  “进军西藏之路和解放西藏之进程,正是‘老西藏精神’形成之始。”原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学者施俊伟说,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进军西藏、建设西藏必须特别能吃苦。

  缺氧之苦。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中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60%。对于进藏人员来说,缺氧是不可避免的长期考验。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战士时常出现脸肿、眼肿、流鼻血、头晕等症状,不少战士因此牺牲在了进藏路上。从新疆方向挺进西藏的先遣连,付出了全连136人在不到一年时间63人牺牲的高昂代价。

  行路之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进藏之路,更比蜀道难。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条公路,从青海西宁或四川雅安到拉萨往返一次,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进军西藏,首先要面临的是路的挑战,进藏官兵“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爬雪山、越峭壁,向地球之巅挺进。进藏首批女兵李俊琛曾讲述道:“每个人的背负重量怎么也不能少于50斤。由于负荷太重,翻越大雪山时大家都嘴皮发紫,面色苍白,只能艰难地张着嘴喘气,许多人吐出的痰都是粉红色的。”

  这是雀儿山下张福林烈士陵园前竖立着的“十八军将士精神永存”雕塑(2019年1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保障之苦。随着进藏部队的前进,运输补给线不断延长,物资保障愈发困难,部队和进藏工作人员经常要面对无粮的困境,饱受饥饿之苦。原十八军进藏老兵魏克在《进军西藏日记》中写道:“队伍吃完了所有粮食,只能靠汤水、野菜充饥,整个部队疲劳得只能一步一挪地前进,后来连向导也累得睡下,起不来了。”

  面对这些堪称“第二次长征”的苦,进藏部队人员边进军、边修路,用简陋的施工机具,修通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留下修建川藏公路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人牺牲的悲壮战歌。

  进藏后,面对物资短缺的给养困难,西藏军区领导和机关干部身体力行,艰苦奋斗,带头在拉萨河谷开垦荒地建立八一农场,生产粮食和蔬菜,最终在西藏站稳了脚跟。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王川说,在进军西藏伟大壮举中孕育形成,在筑路和生产艰难过程中锻造淬炼,在平叛斗争、民主改革、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实践中发展,在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中升华的“老西藏精神”,贯穿于西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铭刻于一代代建设西藏的干部群众的基因中,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波澜壮阔历史的见证。

  一场人生境界的刻画

  共产党人的“无我”境界,在“老西藏”和他们的继任者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老西藏精神”最本质的内涵。

  由川藏方向进军的十八军,进藏前原本已经接管富庶的川南,军长张国华已经被任命为川南行署主任,政委谭冠三已明确兼任四川省自贡市委书记。经过多年南征北战,许多战士已打算在川南安家落户。突然接到进军西藏的任务,想到西藏路途遥远、严寒缺氧、语言不通、风俗迥异,一些干部战士思想出现了波动。

  为了帮助部队实现由“川南安家”到进军西藏的思想转变,引导全军认识进军西藏的光荣使命,张国华背女出征,发出“此去西藏,我是去给西藏人民当长工”的誓言,他三岁的女儿难难不幸成为进军西藏牺牲的“第一个战士”;谭冠三和妻子携手进藏,与年幼的孩子们天涯相思,直到1959年7月,谭冠三赴京汇报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情况,全家人才团聚。

  在张国华、谭冠三等人的感召下,进藏部队官兵喊出“吃大苦、耐大劳”的口号,实现了从“三年一换”向“长期建藏”的思想转变。

  时光无言,精神有声。和平解放以来,一批批进藏干部、援藏干部们,发扬“老西藏精神”,舍小家顾大家,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扛起了建设西藏、巩固边疆的大旗,和西藏本地干部群众团结一心,矢志奋斗,在雪域高原献了青春献终身。

  西藏生活条件差,在藏工作的同志大多只能将孩子寄养在老家,常常一年甚至几年也见不上一面,异地分居或家分几处较为常见。许多同志回家探亲,孩子见到父母时,竟然怯生生地叫叔叔或阿姨。

  数据显示:1951年至1978年,中央从全国调派3万多名干部到西藏工作;1994年至2020年,有9682名优秀干部援藏。

  左上图为来自陕西的援藏干部、阿里日土县副县长贾冗勇深入牧区,帮助藏族牧民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新华社记者土登摄,1997年11月11日发);左下图为2017年8月3日,北京积水潭医院援藏医生龚晓峰(右)和北京天坛医院援藏医生李家谋在拉萨市人民医院骨科病房内查看患者的X光片,进行工作交接(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右图为孔繁森(右)在阿里日土县过巴乡为孤寡老人益西卓玛治病(新华社记者土登摄,1994年12月26日发)。

  西藏阿里,“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27年前,时年50岁的援藏干部孔繁森倒在了阿里。生前,孔繁森两次援藏,后又留藏工作。孔繁森那句“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已经成为西藏党员干部共同的精神财富。

  “这是克服了极大困难的。那时候,他的母亲高龄,妻子身体不好,三个孩子尚年幼。”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馆长高杉说,“孔繁森等援藏在藏干部身上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

  党性作为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也是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共产党员的党性,首先在于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到人民需要的地方战斗。

  李锋,陕西省援藏医生。2019年援藏时,家人、朋友说,那里海拔那么高,那么苦,那么远,能不能不去?“援藏是政治任务,我最后说服了家人。”对于当初的选择,李锋没有丝毫后悔,甚至为能参加边境斗争而自豪。

  2020年6月19日深夜,一个仓促的电话催李锋迅速到噶尔县人民医院。到达后,地区卫健委书记问他:“你是不是共产党员?现在边境需要外科大夫,你愿意去吗?”作为有着10多年党龄的医生,李锋当即前往。此后的半个多月,李锋在边境为边防战士巡诊。

  共产党员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困难的地方越要去。

  海拔5000多米的双湖县,是全国海拔最高县。中石油干部梁楠郁,在这里援藏三年到期,尽管血压、血脂、尿酸都高了,但思量再三,他还是决定留下来继续援藏。

  梁楠郁说:“学习‘老西藏精神’,首先就是要讲政治,讲党性,讲境界,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一种引领前行的力量

  在西藏考察调研期间,见到年轻的新入藏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叮嘱他们:“一定要看到这个岗位的来之不易,倍加珍惜。这是机会也是考验,弘扬好‘老西藏精神’。”

  施俊伟认为,形成“老西藏精神”的时代已过去几十年,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保障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老西藏精神”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老西藏精神”都不能丢,吃苦、战斗、忍耐、团结、奉献的精神不能丢。

  楚鲁松杰,祖国西南边疆最偏远的乡,四面大山环绕,每年11月至第二年5月大雪封山,是名副其实的“雪域孤岛”。冬天一旦患上突发疾病,即便用直升机接送都来不及。乡干部职工住的楼房没有上下水,只能生火取暖,常常4个多月无法洗澡。

  为什么不离开?乡长扎罗说:“不能走啊。这里是边境斗争的前沿,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

  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更意味着牺牲。

  全国对口援藏工作实施以来,有16名援藏干部牺牲。2020年,西藏在岗牺牲的公务员就有60多人,是和平时期牺牲最多的群体之一。

  赵炬,安徽省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生。2016年9月29日凌晨,41岁的赵炬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当年7月,赵炬加入医疗队。进藏不久的他,工作中突发颅内夹层动脉瘤破裂,呼吸心跳失常,继而进入脑死亡状态,最终不幸离世。

  艰苦、高反、牺牲,从未能阻挡一代代共产党人挺进西藏、驻守西藏、建设西藏的脚步。

  援藏干部已经选派至第九批;

  西藏驻村干部已经选派至第十批;

  “组团式”援藏医生已经选派至第六批;

  ……

  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接过接力棒,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为西藏的繁荣发展矢志艰苦奋斗,甚至献出宝贵生命,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时代内涵。

  这是2021年6月16日拍摄的行驶在拉林铁路上的复兴号列车。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老西藏精神”的感召鼓舞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凝聚起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51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902.74亿元;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8元,比上年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56元,比上年增长10%……

  犹如雪域高原上耀眼的灯塔,“老西藏精神”将引领高原儿女向着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前行。(记者 张京品 王泽昊)

【纠错】 【责任编辑:焦鹏 】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739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