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1/ 05 17:48:16
来源:新华网

协同立法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川渝协同立法“成果初现”

字体:

图为嘉陵江重庆境内的江湾美景。新华网 发

  新华网重庆1月5日电(韩梦霖)新年第一天,川渝两地生态环境领域第一部协同立法——《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同时施行。这是川渝开展协同立法工作以来又一实质性成果。

  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让跨界协同治理有法可依

  嘉陵江是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也是四川、重庆两地的母亲河之一,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

  嘉陵江流域位于重庆市和四川省的面积合计11.2万平方公里,占嘉陵江流域总面积的69.7%,涉及四川省8个市和重庆市14个区县。同时,嘉陵江支流众多,分布在川渝两地的跨界河流就多达38条。因各地在资源禀赋、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保护方法、执行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要守护好一江清水,川渝两地区域协作势在必行。开展协作,首先就要有法可依。此外,两地各级政府部门在区域协同上进行了广泛合作,积累了不少成熟的做法和经验,也需要在协同立法中进行固化和明确。

  “开展协同立法,是川渝两地依法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需要。”重庆市人大城环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决定》共17条,从信息共享、生态保护补偿、专项规划编制、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护、水资源保护等13个方面,对川渝两地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共标、共建、共治、共管作出了详细规定,不仅规定了协同原则,明确建立了协调机制,还规范了协同内容。《决定》第二条规定,重庆市人民政府应当推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机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责任、统一防治措施的要求,推进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

  重庆市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决定》明确了建立联席会议协调机制、跨界水体污染联防联治、联合执法检查等内容,对进一步推动川渝两地加强嘉陵江流域水生态共建共保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重庆市相关部门将持续深化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治,加强工业污染、入河排污口等协同管理,全力破解跨界河流相互影响突出问题,实现水生态共建水环境共保。

南川区税务局的工作人员为办税人员进行讲解。新华网 发

  打造川渝一体化营商环境

  川渝首个协同立法成果诞生

  2020年初,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立法是重头戏。区域协调发展,更需要通过立法来引领和推动。

  “重庆与四川在地理上山水相连,在文化上同出一脉,在发展上互融互通,尤其在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的大背景下,协同立法的意义凸显重大。”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有关负责人说。

  2020年以来,川渝两地立法部门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和特点开展协同立法,共同研究破解区域发展中的共性难题,建立相对统一、相互衔接的法规制度,实现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有效衔接、相互促进,推动区域资源和优势整合,形成公平、协调、开放、共赢的发展格局。

  重庆被纳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备选城市,成为推动川渝协同立法的一次重大契机。2020年7月,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在重庆签订《关于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合作协议》,明确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作为两省市协同立法的首个项目,针对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一些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推动两地实现重要制度有机对接,打造川渝一体化营商环境,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立法过程中,川渝两省市人大有关专工委共同委托西南政法大学组织川渝两地高校专家学者就法规草案开展专题论证。2021年2月25日至26日,川渝两地优化营商环境协同立法研讨会在西南政法大学召开。川渝两地专家学者聚焦两省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法治保障、协同立法等相关法律问题,深入开展研讨、汇集专家智慧、提出立法建议。这也是川渝两地法律界专家学者首次齐聚一堂,通盘考虑推动川渝两地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化法制化。

  2021年3月下旬,《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经过三次审议,《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经过两次审议,分别经两省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于当年7月1日起施行。

  作为第一部川渝协同立法项目,《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与《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既在总则中就川渝两地协同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做出相同规定,又在三十多个具体条款中针对同类事项作出了相似规定。两个条例还针对重要具体事项,对川渝两地协作作了明确要求。例如,协同推进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建立成渝地区“12345”政务服务热线联动机制;推进川渝两地法律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支持成渝地区行业协会商会沟通交流互认等。

  协同立法的成果正在显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底,重庆市场主体总量达319.25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00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比重提升至97.38%,发展态势积极向好。

图为停靠重庆北站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资料图片。新华网发(包亮 摄)

  发挥人大作用

  通过协同立法解决协调发展中的共性问题

  2021年11月25日,重庆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分组审议了《重庆市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也同步审议《四川省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草案)》。这是川渝两地人大协同立法的第三次协作。

  据介绍,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两地迎来铁路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机遇,铁路运输在促进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保障铁路安全问题显得更加重要。制定出台铁路安全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对两地铁路建设安全、线路安全、运营安全等方面的事项予以协同规范,有利于推进成渝地区铁路事业健康发展,大力推动川渝两地之间的产业、人口、资源及各类生产要素更加快速的流动聚集。

  “未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川渝两地协调发展中更多的共性问题、共性需求将通过协同立法得到解决和保障。我们将积极发挥人大作用,切实抓好协同立法,以地方立法的实际成效,服务和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还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对川渝两地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条例和决定开展一次联合执法检查,推动立法和监督工作走深走实。 

【纠错】 【责任编辑:李海岚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17121128235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