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一起向着“光明”前进-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05 17:11:25
来源:新华网

记者手记:一起向着“光明”前进

字体: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题:记者手记:一起向着“光明”前进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完全没想到自己能‘保眼’痊愈,还能继续在手术室里治病救人。”6月6日全国爱眼日到来之际,在与记者的通话中,重庆市麻醉科医生小程再次回想起那场改变他命运的手术。

  2020年,小程确诊眼黑色素瘤,作为医生,他比大部分患者更了解这种恶性肿瘤意味着什么——眼球摘除是眼内肿瘤治疗的常见手段。

  “命可以保住,眼球也可以保住。”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温和笃定的答复让小程看到了希望。

  “以前,所有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都得摘除眼球,我们作为医生心里是极难过的。”1994年,赴法国进修的魏文斌学习了通过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治疗眼内恶性黑色素瘤,回国后立刻着手临床实践,实现了这一手术在中国“零的突破”。

  在国内首次开展眼内肿瘤局部切除和局部放射治疗,让摘除眼球不再是眼内恶性肿瘤患者的唯一选择;成立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诊断和治疗全国3/4的眼内黑色素瘤病例和1/3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例……至今,魏文斌已领衔开展近4万例手术。

  “为患者保存视力、重拾光明,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魏文斌说。

  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在为患者进行眼科手术,一名青年医生在旁协助并学习。(受访者供图)

  作为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单位和世界卫生组织防盲合作中心,北京同仁医院近年来开展巩膜敷贴器逆向工程仿制,推出难度更低、推广更易的黑色素瘤治疗方法;在以微米为计量单位的黄斑区施行手术;倡导成立北京市感染性眼病诊疗中心,为肝病、艾滋病等传染病患者解除眼疾;率先在国内建立眼内肿瘤诊断治疗平台,建立儿童眼肿瘤筛查中心……

  这所医院的一个个突破,也是我国防盲治盲事业的缩影。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连续出台防盲治盲和眼健康规划,不断完善眼健康管理、技术指导和服务体系。“十三五”末,我国盲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实现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消除“可避免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但与此同时,我国仍是世界上盲和视觉损伤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眼科优质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基层眼健康服务能力仍需加强。

  北京同仁医院成立了眼科讲师团,到眼科资源匮乏的基层开展培训,希望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目前,已培训基层眼科医生超6000名,覆盖十余个省份;为边陲省份超过20余万名中小学生开展视力筛查,捐献3万多副眼镜。

  “专家们每次来,我们都组织全藏区眼科医生到拉萨一起上培训班、做训练。”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说,现在西藏眼科医生不仅数量翻番,也能够开展眼底手术,诊治更多复杂眼病。

  年近花甲的魏文斌坚持出门诊、带徒弟。记者去采访他的当天,他正在眼科会诊中心看诊,已过正午,已连续接诊了60余位患者。

  “外地来的病人,尽量加;眼肿瘤病人,必须加。”按照他的叮嘱,不断有患者加号进入,“患者们为着希望而来,我们要陪伴他们,一起向着‘光明’前进。”

【纠错】 【责任编辑:周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