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挚的爱盈满南海绿洲——探访海军西沙守备部队生态环保建设成果-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10 10:12:2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真挚的爱盈满南海绿洲——探访海军西沙守备部队生态环保建设成果

字体:

  “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光芒,绿树银滩风光如画,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这首创作于1976年的《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描绘了旎绮秀丽的西沙群岛,影响了那一代人,包括很多初代西沙守岛官兵。

  西沙的美是具体的。这里的海水五彩斑斓,有珊瑚构建的海底花园。这里生活着灰鲸、玳瑁、龙虾,生命千姿百态,五光十色。

  西沙的苦是直观的。每个小岛都被大海环绕,但最缺的是淡水。每个小岛都是一块陆地,但最缺的是可以种植庄稼、蔬菜的土地。

  苦中作乐,豪饮孤独,这是西沙官兵最显著的特质,以岛为家,爱国爱岛,这是西沙官兵最崇高的追求。

  “既然人在岛上,那就把对祖国的爱、对家乡的思念给予这片一眼望到头的热土,把它们建设成钢铁堡垒、海上绿洲。”老兵张孝伟日记里的这段话道出了这份真挚的爱。

  中建岛官兵种植海马草,铺成党旗、国旗的形状。一代代西沙官兵秉承“把岛礁当家建,把守岛当事业千”的豪迈暂言,如一座座蓝色丰碑,日夜守护着这“海上花园。(钟剑 摄)

  呵 护

  海岛环境保护是系统工程,历代西沙官兵从小事做起,汇聚点滴成涓流,浇灌出一座座海岛的生机勃发。

  已在琛航岛服役18年的李建威早已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在琛航岛,官兵们工作生活中产生的厨余垃圾、可回收废弃物和有毒有害垃圾会被严格分类。

  受风向影响,经常有许多白色垃圾被冲上岸滩。每周六是“爱岛日”,李建威会和战友们穿行在海滩和礁石间,捡拾塑料瓶、渔网、易拉罐等垃圾。“半天就能捡两大袋。”李建威说,这些垃圾会被分类打包,和生活垃圾一起转运下岛。

  不仅是琛航岛,垃圾分类处理如今已是西沙各岛官兵的共识。仅2023年一年,西沙各岛向海南岛转运各类垃圾2000余吨。

  李建威记得,前些年岛上没有条件,生活污水只能直接排放到大海。如今,岛上的生活污水通过管网收集至污水处理站进行生物降解处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绿化浇灌,污泥用于绿化施肥。”李建威说。

  在西沙,天上有鸟,海里有鱼,西沙官兵总是把这些大自然的“精灵”当成朋友来相处,当成亲人来呵护。

  东岛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岛上植被覆盖率超过90%。这里是国内唯一的白腹鲣鸟栖息地,世界第二大繁殖种群所在地。

  在东岛服役12年的战士张强说,大家一直坚守“三个不”的原则:成千上万的鸟蛋,一个都不能捡;数以万计的鲣鸟,一只都不能抓;结群休憩的鸟群,一次都不能吓。

  每次台风来临前,张强和战友们都会尽可能将小鲣鸟抱回宿舍,用小鱼喂养,待台风过后,再将小鲣鸟送还大自然。为此,东岛还成立了兼职的护林员、护鸟员队伍。

  2023年,军医谈伟峰收治了一位特殊的“病人”,一只摔落受伤的白腹鲣鸟。几周后,这只鲣鸟又能振翅高飞了。谈伟峰说,在他心里,每一只鲣鸟都是他坚守这片海的见证者。

  金银岛是海龟的一个重要繁殖地。烈日下,兼职环保员梁东成和战友们巡护行走在沙滩上,仔细观察周围变化,寻找海龟的痕迹。十余年间,他和战友们对3000余枚海龟卵实施了登记保护,救治了数十只受伤、搁浅的海龟。

  在海岛灯塔护栏上停歇的鲣鸟。新华社发 (江王洋 摄)

  建 设

  “没有七分英雄胆、休上中建白沙滩”——在西沙中建岛码头前一座石碑上刻着这样两行字。

  中建岛是出了名的火岛、风岛、沙岛,千百年来只有我国渔民将其作为临时停靠所,无人久居驻守。

  1959年第一批守岛官兵上岛驻扎,这座远离祖国大陆千里之外的荒岛开始有了变化。“我们人在岛上,不能光守着这几个光秃秃的哨所等补给,建设家园,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首任中建岛守备队指导员柯秀民谈起当年场景,仍然透着激情。

  能依靠的仅有简陋的工具和战士们的双手。第一代守岛官兵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在这“南海戈壁”的白沙滩上耕耘。

  缺土,就靠官兵们休假出差时从陆地上背;缺水,就过滤生活废水、收集雨水,一点一滴攒;缺工具,就用枯树枝、废铁片自己动手改造……

  第一任守备队队长张有义探亲回岛时,从家乡背来一袋黑黝黝的泥土,并在罐头盒里培育出第一棵空心菜苗。从此官兵探亲出差,凡是回中建岛,背上岛的唯一“土特产”就是家乡的泥土。

  1978年西沙官兵参观大寨带回的玉米种子在西沙试种成功;“种菜大王”梁坤奠带领战友们开发“三防”蔬菜基地,年产蔬菜10多万斤,结束了西沙吃菜全靠补给的历史;“雨水大王”夏闲刚自主设计雨水收发工艺流程图,用于补充岛上淡水使用……

  如今,中建岛上有用祖国26个省份的土壤铺就的土地。很多官兵说,吃到菜园里结出的青菜、水果,好像尝到了家乡的味道!

  在西沙,种树承载着非凡的内涵。

  在中建岛种树绝非易事。岛上平均海拔只有1.5米,涨大潮时,岛上大部分被潮水淹没,陆地面积只有低潮时的百分之一。官兵们说,在中建岛成活的树木都是“十里挑一”。

  但是就像岛上的抗风桐,官兵们从不放弃,屡种屡死,屡死屡种。因为他们明白:种树不仅在于绿化中建,更是播下对祖国的热爱与赤诚。

  1982年,新华社向世界播发一条消息:中建岛种活了第一棵椰子树。20年后,中建岛收获了第一个椰子。那个靠每一名天涯哨兵背土上岛、扎根结果的椰子,至今仍存放在荣誉室。

  曾经在中建岛驻守22年的退伍老兵邱华还是常常想起那些和战友们一起栽的树,那不仅是树,更像是一代代“中建人”,向阳而长,为人留荫。如今,一代代中建岛官兵接续引进59种树木,种下的4000多棵树已经挺拔参天。

  种树也是西沙特有的浪漫。2016年,中建岛迎来首批上岛军嫂。她们飞机换高铁,军舰换渔船,中转4次,历经8天,终于登上了中建岛。为了纪念这次千里相会,几对夫妻挥镐挖土,在营区一角种下“连理树”,在茫茫白沙滩上留下“爱的种子”。

  西沙官兵正在种植树苗。新华社发(钟鑫 摄)

  传 承

  坐落于永兴岛的西沙海洋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座由军人创办的博物馆,也是官兵们爱岛护岛精神的传承。

  被战友们称为“海博士”的王三奇用14年几乎探遍整个西沙海域,制作拍摄了4万多件(幅)海洋生物标本及照片,写下了10多万字海洋知识心得。“一定要建设起西沙自己的海洋博物馆,让大家了解到了西沙的富饶美丽。”王三奇曾这样说。

  “老一辈西沙人怎么把岛交给咱们的,咱们就要更好传接给后来的战友!”西沙守备部队生态环保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何秉公这样鞭策自己。

  2023年,西沙守备部队成立生态环保领导小组,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牵引,融入新质技术手段,推动实现岛礁军事功能和生态功能协调可持续发展。

  领导小组制定《西沙生态环保应知应会手册》,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西沙珍稀动植物和相关环保知识,教育官兵深刻认识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

  2024年,领导小组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专家赴各岛开展生态质量监测。专家们为官兵普及生态知识,引导官兵参与植被分布数据库建设,为研究西沙岛礁植被情况、保护本土植物提供技术手段。

  在东岛,官兵与三沙市、中国科学院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实时监测反馈岛上植被生长和动物活动情况,发现病虫害后,迅速组织专业防治队,开展防治清理;台风或恶劣天气过后,及时成立救护组,对受伤的动物进行救治。

  在地方科研院所技术指导下,西沙各岛将老旧蔬菜大棚改造为苗圃培育基地。2023年全年累计培育草海桐、抗风桐等岛礁本土苗木约1.2万株,分区移栽推进营区绿化美化。

  西沙的变化远不止这些。一代代西沙官兵传承的守岛建岛的爱,在新理念、新技术的充盈下愈发浓厚,滋养着这一方热土。

  珊瑚岛有一株“海棠王”,高约8米,树冠覆盖面积约260平方米,树干最大直径5米,树龄超过300年。如今,岛上官兵用无人机为“海棠王”喷洒农药防治虫害,更加高效、精准、安全。

  西沙曾拥有全军唯一有编制的“雨水班”,专门负责收集雨水,净化、输送淡水。随着新型海水淡化装置、污水过滤装置落户西沙,“新科技”代替“旧人力”成为西沙环保的一张靓丽名片。

  2023年,西沙各岛礁建设起“零碳营房”。“零碳营房”通过运用隔热环保材料、节能循环系统等绿色科技,实现超低能耗运行。一辆辆新能源摆渡车也驶上了各岛的公路,用于环卫、物流等多种用途,既便捷又环保。

  “我的南海,是我的家园,美丽的富饶的天堂画卷,岛屿静如睡莲,无边海连着天……”在这片辽阔海域,一代代西沙官兵秉承“把岛礁当家建,把守岛当事业干”的豪迈誓言,如一座座蓝色丰碑,日夜守护着这“海上花园”。(黎云 李秉宣 方智坤)

【纠错】 【责任编辑:周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