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川:普法零距离 新风沁人心-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9/10 18:26:25
来源:新华网

重庆南川:普法零距离 新风沁人心

字体:

  新华社重庆9月10日电 题:重庆南川:普法零距离 新风沁人心

  新华社记者周思宇

  “各位乡亲,今天我们普法的主题是防范网络电信诈骗,如何捂好自己的‘钱袋子’,请听我细细道来……”清晨,阳光透过树隙洒向大地,重庆市南川区木凉镇汉场坝村的香樟树下,村民们一边歇凉,一边聆听普法故事。

  不远处的汉场坝村村委会,律师韦延伟正为专程赶来的几名村民解答法律问题。“我们通过每周一次线下解疑、24小时线上回应,全面收集把握群众普法需求,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韦延伟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点开手机里的“重庆村居法务”小程序,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的头像便映入眼帘,村民可自主选择留言、电话、视频等咨询方式。平台数据显示,韦延伟已累计为群众提供线上法律咨询服务140余次。

  重庆市南川区木凉镇汉场坝村的村民们在香樟树下聆听普法故事。新华社记者周思宇 摄

  日前,由司法部联合农业农村部组织的“2024年法治乡村基层行”采访团深入重庆,了解当地开展法治乡村建设的经验。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持续完善,红色历史文化有机融入普法,法治观念正不断深入人心。

  炎热的午后,南川区南平镇红锋村法律顾问李茂娟冒着热浪,赶到村里的“法律诊所”。每接待一名群众,她都仔细在登记簿上写下服务对象、工作情况、服务结果等信息。

  红锋村村委会主任郭科说,红锋村位于集镇旁,辖区内有企业50余家,人口流动性较大,如何化解群众间的矛盾纠纷,曾是村干部们的一块“心病”。

  2014年,南川区创设“法律诊所”,在综合考察辖区企业数量、人群密集度、社情民意复杂性等情况后,将红锋村纳入首批试点运行村。

  开展免费法律咨询服务、走家串户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定期开展企业法治体检……红锋村“法律诊所”运行以来,李茂娟和同事累计“坐诊”468天,提供法律咨询6500余人次,写完了12本厚厚的登记簿。辖区内信访案件、矛盾纠纷、涉企问题发生率平均每年下降5%,基层治理效能得到提升。

  令李茂娟印象深刻的一起纠纷化解发生在去年8月。当时,南平镇突降暴雨,南川工业园区1家企业排水管道水量增大,急流冲毁附近一鱼塘堡坎,致使下游20余户农田稻谷受损。由于农户与企业始终未能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于是转向“法律诊所”寻求“良方”。

  “接到求助后,我们立即前往现场统计受损情况,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认定损害大小、做出初步调解方案。”李茂娟说,在工作人员多次调解下,相关当事人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经过多年提质建设,南川区内的“法律诊所”已由最初的5个扩展为25个,让更多农村群众获得专业、精准、便捷的法律服务。近年来,该区还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中的法治元素,依托旧居纪念馆、革命遗址等打造红色法治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在位于南川区合溪镇的韦奚成烈士旧居附近,一排讲述《奚成日记》中民主法治建设理念的宣传栏引人注目。不少前来参观、研学的观众驻足于此,认真端详韦奚成烈士日记及手稿影印件,“沉浸式”体验红色法治文化。

  “我们明显感受到,越来越多青年学生走进烈士故里,追寻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感悟他们思想中的法治光辉。”南川区党史宣讲志愿服务队成员韦朝阳说。

  图为韦奚成烈士旧居附近的雕塑作品。新华社记者周思宇 摄

  良法善治润民心,发生在南川区广袤乡村的可喜变化,是重庆市法治乡村建设生动实践的缩影。

  “当前,我们着力打好法治乡村建设组合拳,通过深化乡村精准普法,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强化矛盾纠纷预防化解。”重庆市司法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李友生表示,将持续推进乡村依法治理,为打造平安稳定、乡风文明的和美乡村贡献法治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