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冬月,正值一年里的农闲时期,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善感乡的白茶基地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程现场,挖掘机轰隆作响、村民们穿梭田间,仍是一派繁忙景象。
“那边修了机耕道和蓄水池,还有人行步道,我这边的活儿是铺管道,这几天就能干完。”50岁的李均是善感乡罗兴村村民,他告诉记者,工程开工以来,他就没有选择外出务工,而是就近在工地上做泥水工。“工钱220元一天,我已经挣了1万多元。”李均说。
白茶基地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是彭水县实施的以工代赈示范项目。项目工作人员程娟介绍,项目总投资1154万元,从2023年11月开始进场施工,目前已经进入最后的扫尾阶段。“项目施工不仅有善感乡本地村民就近务工,还有来自周边乡镇的村民前来务工,我们累计用工500余人次,发放劳动报酬329万元。”程娟说。
这是12月3日拍摄的长生镇稻田保护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廖唯 摄)
据了解,彭水县按照“宜用则用、能用尽用、优先采用”的原则,每年安排县级统筹资金用于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吸纳群众务工。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祥奎介绍,彭水地处武陵山区,山多地少,农村产业发展基础滞后。“以工代赈不仅带动了一系列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的实施,还为当地群众创造了本地就业岗位,稳定增加了群众收入。”
在今年9月份开工的长生镇稻田保护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现场,55岁的村民冉光明告诉记者,他从项目进场就开始在工地上干活。“技术师傅工资要高些,300元一天,工地上的工人年龄都偏大,外出打工也很难找到活干,这个收入已经很不错了。”冉光明说。
长生镇稻田保护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现场负责人陈鑫介绍说,项目总投资980万元,包括新建河堤1726米,人行便道1073米,维修便桥1座、新建便桥2座等。因为是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吸纳当地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因灾需救助人口等困难群体,最大限度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
杨祥奎表示,近年来,彭水县统筹有关部门,围绕促进当地群众“项目建设期通过务工增收,后续依托产业长效稳定增收”目标,坚持“全县一盘棋”,以“统一规划、统筹资源、集中打造、成片推进”为工作思路,有效整合资金,积极打造市级乡村振兴以工代赈综合示范工程。
杨祥奎说,自2021年以来,彭水县围绕以工代赈综合示范工程,已实施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19个,总投资10058万元,建设期间已吸纳当地2556名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1435万元,实现了群众就业增收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双赢”。(记者唐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