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修正》:如何突破你的原生性格,成为更好的自己-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1 12/23 17:45:40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性格修正》:如何突破你的原生性格,成为更好的自己

字体: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话有一定道理,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其特点,世界因此才丰富多彩。但很多人都被这句话限制了,以为自己或别人的性格已然如此,不能再改变了,对由性格带来的痛苦、挫折、平庸也认命了,用“性格即命运”来安慰和说服自己。这种认识既不符合辩证法关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最近,新华出版社推出的《性格修正:如何突破你的原生性格》一书,对于我们后天如何修正原生性格、成为更好的自己有很多启发。


《性格修正:如何突破你的原生性格》 [美]本杰明·哈迪 著 新华出版社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专业、艰深的心理学著作,而是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组织心理学博士本杰明•哈迪带有深刻自我反省性质的心理自传。作者从自身走出性格局限的实践出发,积极思考一个人如何突破原生性格、成为理想中的自我,并将思考转化为实操性很强的方法和路径。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如何认识性格本身。

首先是正确认识性格,其实就是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其关键在于唤醒你对自我的最初认定,而不是被当下、眼前的自我锁定、困住。这不就是“不忘初心”吗?其次是基于目标,创造理想性格。即以未来的身份认同来规范、调整现有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不断强化目标身份的性格。因此,作者倡导早睡、早起、写日记,强化自我修炼,提升自信。

第二部分,作者逐一分析了影响性格塑造的四大因素。

第一是“转化创伤:不让过去决定未来”,就是放下包袱,向前看。创伤或挫折,往往会对实现自我造成巨大障碍。这点我们要向伟人学习,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领袖都是善于转化创伤、走出困境的典范。

第二是“改写你的故事:创造新的身份认同”,就是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过去的失误或挫折,而不是消极地看待。要走出过去,重构过去——重构关于过去的话语体系,与未来新的自我实现一体化“对接”。

第三是“提升潜意识:控制潜在驱动力”,是从更深层次强化自我对未来的追求。作者提供了两条建议:断食和定期做慈善。断食是通过饥饿带来的清醒,强化对自我的认知。人在清醒的状态下更容易实现自我认知,“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过饱的状态,会使大脑因缺氧而停止思考。做慈善,是通过利他来找到存在感、成就感。乐于助人、助人为乐,“助人”和“乐”紧密相关,可见在助人的过程中,不仅能带来快乐,还会带来成就感,从而更加坚定对自我的认知与肯定,增强自信心。

第四是“重塑环境:让所在环境与你的目标一致”,是从环境的角度探讨自我实现。既要适应环境,也要为自我实现营造有利的环境,还要对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有选择地取舍,让环境变得有利于自我目标的实现。我们不能和环境对抗,更不能被环境左右,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要善于做减法、敢于说不、不做环境的奴隶,要做环境的主人,从环境中吸收营养。这点其实和做人要学大树的观点有相似性。一棵小树苗,要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枝叶要努力向天空生长,以享受到更多的阳光、空气;根系要尽力向土壤深处延伸,以吸收土壤中更多的营养和水分;要经得起风吹、日晒、雨淋,要忍受土壤中的肮脏和虫子。你只管吸收营养,坚定不移地生长,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那么最后,你和环境就会相得益彰。

作者最后的结语是“拥抱未来、改变过去”。确实,心中有对未来的期许,就会有改变现实的动力。人要有对未来的信心,并且愿意为了未来的目标而采取行动,就不会沉迷于过去的故事、创伤或辉煌。而且,未来的目标越清晰、越具体,你的行动就会越具体、越有动力。不断以未来的目标来激励自己,改变自己,才能让自己变得更美好,更接近自己心中的未来自我设定。同时,面对当下的生活和行为,也要思考每个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未来,是否符合你对未来的自我期许,是否有助于你成为未来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不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抵制诱惑,用未来约束自我,用未来激励自我,通过帮助别人来肯定自我,提升自我,这样才有可能走向自己所设定的那个未来中的自我。

这本书对每个成年人的自我提升都有帮助,对教育孩子同样有借鉴意义。如果能够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设定目标,并且愿意为了这个目标去努力,就一定能提高孩子自我实现的行动自觉。这个目标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很长远,总归要比父母强加的未来目标带来的内心动力和行动愉悦感强得多。(匡乐成)

【纠错】 【责任编辑: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