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亲历者的记忆 |
这是交织着饥饿与恐惧的一年:300万人饿死,300万人逃亡,中原大地,饿殍载道。这是被遗忘的一年:历史文献鲜有记载,相关统计也都含混不清。这是1942年,旱灾、蝗灾、兵灾交加的河南,一场大饥荒正在肆虐。
1942年,许多个人与家庭的命运被彻底改变,难民潮直接改变了某些城市的格局。1942年,几位记者的呼喊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一个政府的沉默让它彻底失掉了民心,一支曾经的劲旅却在民众倒戈的奇观中仓惶溃散……
|
|
|
|
|
饿相:说话时发出尖尖的如同小狗叫的声音,嗷嗷嗷的 |
|
他们走路时仰着脸,因为眼睛的视线窄得看不清路了,把头抬高一点可以看远。他们摇晃着身体走路,每迈一步需要停顿几秒钟用以积蓄力量和保持平衡,再把另一只脚迈出去。他们的嘴肿得往两边咧着,就像是在咧着嘴笑。他们的头发都竖了起来。嗓音变了:说话时发出尖尖的如同小狗叫的声音,嗷嗷嗷的。 |
|
|
|
|
惜粮:从屋里跳出来就给他两嘴巴:“瞎了你的!” |
|
恰逢一小队演习的兵从山梁上过,瘿袋抱着刚出满月的红豆跟了去,从驮山炮的骡子屁股下接回一篮热粪。天宽见了在阳儿里晒,真把它当了粪,拎起来倒猪圈里。瘿袋见了空篮,从屋里跳出来就给他两嘴巴:“瞎了你的!我闻骡子屁都不嫌,你看一眼就嫌它?你自己拉!自己拉一锅能熬得来,能煮得来……” |
|
|
|
|
吃相: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 |
|
听见前面大家拿吃时铝盒的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 |
|
|
|
|
“如果我们总是遗忘,下一场饥荒会将我们埋葬!” |
|
从布吕内尔的研究来看,虽然如今食物产量丰富,但大饥荒却从未远去。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大饥荒是个什么东西,如果我们想到自己也有可能在某个“倒霉的时间”被列入“倒霉群体”,那么,1942大饥荒就应该被我们记住。否则就如《1942:饥饿中国》的题记所言:“如果我们总是遗忘,下一场饥荒会将我们埋葬!” |
超脱了苦难与不幸的生命激情 |
|
《饥饿的女儿》所关注的远不是一种“弃儿”的身份标记,而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写整整一代上世纪60年代出生者的历史弃儿的命运。很多时候,生活对于一些人而言是处于“不公正”的状态。人们连他们本人也并非知道自己过着一种什么生活,一代一代就那么循环下去。贫穷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在那样的生活中,根本不知道何谓未来。 |
食物越多越饥饿:共同的“食托邦” |
|
卡罗琳在最后一章提出建立一种未来的食托邦,这个未来的食托邦能否实现,这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要把食物纳入政治的视野,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我们要学会自己做饭;家人朋友之间要经常相互邀请到家里来吃饭;要给孩子买煎锅做圣诞礼物,教他们学会做饭。这是卡罗琳的食托邦,也是我们所有热爱生活的人共同的食托邦,需要我们共同实现。 |
|
|
灾难文学,古今经典多 |
|
大灾难往往会催发文学作品的诞生。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说过:在经历了大灾难和大忧患以后,想象力被伤心惨目的景象所激动,就会描绘出那些后世未曾亲身经历的人所不认识的事。西方的灾难文学大多是是想象的产物,如《泰坦尼克号》。而我国当代的灾难文学大多是纪实性的,如钱钢发表的震撼人心的《唐山大地震》。 |
精神重建,让我们不至于在遗忘和麻木中沦落 |
|
事实上,每一次灾难发生,都会激发起全社会积极的精神因子。不过,这些萌芽状态的精神因素,很容易被扼杀或被淡忘。精神重建,即是保持那些脆弱的核心价值不至于重新在遗忘和麻木中沦落,包括文学、电影等形式在内的灾难题材的文艺创作,既是一种精神自愈的良方,也是对遗忘的反抗。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
|
|
|
|
|
|
张贤亮:我也“饿死”过 |
|
人在这样一种长期饥饿的状态下,就会因为营养不良而浮肿。我也死过,所谓“死”是假死,我们现在讲就是休克,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 |
|
|
|
|
阎连科:我也会去表现在饥饿面前人性的美好 |
|
饥饿是我们整整一代人的记忆,到了80年代这种记忆才慢慢被除掉,我的很多作品都涉及饥饿。当然我也会去表现在饥饿面前人性的美好,《我与父辈》就表现了在饥饿状态中亲情的美好。 |
|
|
|
|
虹影:饥饿与我隔了母亲的一层肚皮 |
|
母亲怀上我是1961年,三年大饥荒最后一个暗淡的冬天。饥饿与我隔了母亲的一层肚皮。饥饿是我的胎教,我们母女俩活了下来,饥饿却烙印在我的脑子里。 |
|
|
|
|
|
>丰乳肥臀 |
作者:莫言 |
|
|
那位多灾多难、多子多孙又坚强博爱的母亲上官鲁氏为了自己的孙子能够得到食物,甚至练成了只有牛马才具有的反刍功能…… |
|
|
|
|
>饥饿的女儿 |
作者:虹影 |
|
|
曾有人说,人生来就是缺的,于是一生一直不停的在寻找。六六的饥饿与生俱来,她在母亲的肚子里经历了那场饥饿的灾难…… |
|
|
|
|
>活着 |
作者:余华 |
|
|
家珍对福贵说:"我也不想要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他也觉得,只要一家人天天能在一起。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当然也不会在乎物质上的匮乏,饥饿的年代就能"顺应天命"地忍受挨饿的命运。 |
|
|
|
|
>日光流年 |
作者:阎连科 |
|
|
整部小说用一种逆向叙述、"倒剥皮"的方式,叙写了以司马蓝为代表的三姓村人生命苦难的整个流程,尤其是它对饥饿和死亡的壮观描写,为人类生命在绝境里的遭遇,增加了悲伤的一页。
|
|
|
|
//forum.home.news.cn/vote_dc_world.jsp?voteid=107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