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非遗香包助力乡村增收致富-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11 09:44:44
来源:新华网

小小非遗香包助力乡村增收致富

字体:

  初夏时节,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村民王秀英早起将满头银发梳理齐整,吃过早饭后便来到位于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工作室缝制香包。她不紧不慢缠丝绕线,细密针脚勾勒出吉祥如意、辟邪祛病的美好希冀。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这是村民制作的“针棒香包”。新华社记者赵久龙 摄

  端午到,香囊俏。“看,这个粽子造型的香包漂亮吧,很多地方端午节有挂香包的习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英在潘安湖畔创办了香包工作室,马庄村也成立了民俗文化手工艺合作社。几年来,小香包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荷包”。连日来,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粽子造型的香包格外受欢迎。

  王秀英告诉记者,她做了一辈子香包。“过去,我做香包是为了补贴家用,年轻时曾在附近景点推车售卖香包。后来,我希望做大香包产业,带动乡亲们共同增收致富。”

  近年来,随着王秀英香包工作室名气越来越响,周边村民、企业职工、中小学学生甚至外国友人都来学习缝制香包。她耐心地教大家,希望把这门手艺传给更多人。令王秀英感到欣慰的是,孙女孙歌尧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家乡学习制作香包,还成立了徐州针棒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创建“歌尧”品牌。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村民在制作香包。新华社记者赵久龙 摄

  “这些年,我们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香包制作能手,加强产运销‘一条龙’服务。”马庄村党委书记毛飞说,如今,香包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还远销海外。有的年轻人跟文化创意公司合作,推出各种时尚小香包,在网上直播带货,很受大家欢迎。

  步入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记者看到数十位村民在缝制香包。66岁的马庄村村民夏桂美一边制作“针棒香包”,一边笑着对记者说:“今年上半年订单大增,大家干劲十足,我做一只‘针棒香包’能挣3元手工费,做大香包手工费更高,最近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这里离家近,闲暇时我还去马庄农民乐团打快板、唱歌。”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村民夏桂美(右)在制作“针棒香包”。新华社记者赵久龙 摄

  毛飞告诉记者,今年二季度,马庄村“针棒香包”订单量达到50万只。年初还有一家企业订购1.6万只祥龙造型的香包,仅此一单交易金额就达150多万元。村里年初从苏州引进一家香云纱生产企业,推出几款造型独特的香云纱香包产品,受到年轻人喜爱。

  小香包蕴含大乾坤。“奶奶择一事,终一生,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她无偿教授村民技艺,常年不辍,这种劲头让我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传承并创新香包文化。”孙歌尧说,希望尽己所能推动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场景,让徐州香包成为“文化记忆包”“乡村富裕包”。

  在王秀英的带领下,马庄村及周边村庄近400名留守妇女从事香包制作,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近年来,贾汪区相继建起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文创综合体、中草药园等,搭建香包网络销售平台,积极参加展销会推介香包产品。去年,马庄村香包产值突破1000万元,今年上半年订单金额已达800万元左右。

马庄村村民王秀英展示缝制的粽子造型香包。新华社记者赵久龙 摄

  “香包供不应求,幸福在村民指尖流淌。我们要继续守护好徐州香包这个品牌,让香包‘香’飘万里。”毛飞说,下一步,将在香包设计、销售端重点发力,对材质、颜色、造型等进行创新,把香包这一“指尖技艺”发扬光大,大家一起用双手“绣”出更加美好的生活。(赵久龙、蒋文茜、陈圣炜)

【纠错】 【责任编辑:全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