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文化观察丨“音乐+”:“听得见”的文旅融合新玩法    -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0/25 19:57:5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文化观察丨“音乐+”:“听得见”的文旅融合新玩法    

字体:

新华网北京10月25日电 题:新华网文化观察丨“音乐+”:“听得见”的文旅融合新玩法 

10月18日至20日,2024中国平潭·海岛合唱大会在岚岛唱响。这一国内首个以阿卡贝拉合唱为特色的音乐海岛IP,受到广泛关注。 

19日,在福建平潭2024中国平潭海岛合唱大会开幕。图为开幕式现场的阿卡贝拉合唱表演。新华网 蒋巧玲 摄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时代发展,多首合唱歌曲破圈走红,合唱这一集体性的音乐形式,有了越来越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合唱演出也成为不少年轻人“打卡清单”中的一个重要选项。除合唱外,演唱会、音乐节、音乐剧等“音乐+”业态也持续火爆,“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已成为旅游新风尚。

在文化生活日益多元的今天,合唱有了什么样的发展和变化?在数字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现场音乐演出为何还能如此火爆?音乐演出与所在城市间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火花和带动效应?

合唱:一种时尚文化形式

“合唱和独唱太不一样了,是一群人才能‘玩’出来的声音”,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合唱团的陈女士说,与二十多年前在大学合唱团时的经历相比,“现在合唱发展得非常快。”

从2016年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横空出世,到厦门六中合唱团《夜空中最亮的星》、国家大剧院合唱团《黑猫警长》、时光合唱团《山城棒棒军》、合唱版云南民谣《螃蟹歌》等歌曲风靡网络,合唱这一传统音乐形式与网络时代巧妙碰撞,展现了全新的生命活力。

“中国合唱的发展近年来可谓日新月异。”中国音协合唱联盟副主席吴可畏说,越来越多中国风格的原创作品在海内外合唱团唱响,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在历次世界性的歌唱大赛中,各组别的冠军几乎都少不了中国合唱团的身影。”

在北京和上海,都有近万家合唱团。在2024年5月—8月举办的“童声里的中国”全国少年儿童合唱活动中,共有9.3万个少年儿童合唱团队、2017万多人次少年儿童参与。“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局面,量的存在是催生质变以及高精尖水平的基本保障。”吴可畏说。

“合唱作品越来越多元、越来越专业,特别是一些原创作品有了鲜明的表达和态度。”陈女士说,“合唱越来越时尚了。”谈及合唱的魅力,北京某合唱团团长张剑认为,“合唱需要每一位参与者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形成共情,这是最吸引人的。”

除了专业团、群众团,很多年轻人也在工作之余选择加入了合唱团。“合唱是集体的艺术与智慧”,北京悦城青年合唱团团员彭江雨说,“对于像我这样有着本职工作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合唱像《月亮和六便士》里那轮浪漫的‘月亮’。” 

19日晚,在福建平潭参加阿卡贝拉职业团交流音乐会的乐团与台下观众热情互动。新华网 肖和勇 摄

浪漫,是合唱的底色之一。2024中国平潭海岛合唱大会以“为浪漫而来”为主题,国内20多支知名阿卡贝拉人声乐团集结,在山海之间开启多场视听盛宴。福建门虫合唱团团长温铖健说,“阿卡贝拉是将人声的表演艺术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厦门六中合唱团学生郭怡萱说,“阿卡贝拉这种边玩边唱的方式,让我们有了心灵的碰撞与交融,每当压力大的时候,听见阿卡贝拉的和声,压力也就烟消云散了。”

合唱也是一种年轻社交场域和文化交流平台。北京悦城合唱团的李雪婷说,在合唱团结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有着不同人生境遇的朋友。厦门六中合唱团制作人及指导老师、醒耳人声乐团团长徐聪说,“玩阿卡贝拉的孩子们都很乖、很内敛,参与到演唱的时候就打开了。”郭怡萱说,“海岛合唱大会这样高手云集的舞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福建门虫合唱团在演唱歌曲。新华网 肖和勇 摄

“音乐+”,给城市带来什么

演出消费是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一环。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等网红合唱团在全国巡演之处,几乎场场开票当日即售罄。“一场演唱会带火一座城”也屡见不鲜。“随着消费模式的变化,音乐演出活动成为城市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王灵恩博士接受采访时说。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国内首个“日出演唱会”举行,吸引了13万歌迷奔赴烟台。2023年,在平潭举办的“蓝眼泪音乐节”两天时间吸引了1.7万人。芜湖神山音乐节制作人王超介绍说,“3天的音乐节活动吸引了13万人,当地政府希望借此吸引年轻群体,不少人参加音乐节同时也在芜湖旅游。”吴可畏说,“海岛合唱大会让我有机会第一次知道了美丽的平潭。”

音乐演出市场对于承办城市具有显著的宣传带动效应。迷笛音乐节在山东滨州举办之前,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山东有一个城市叫滨州;张信哲到衢州开演唱会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衢”字怎么念,演唱会之后衢州就成为了“网红城市”;周杰伦的海口演唱会,也让海口“火了一把”……音乐和城市以此实现了“双向奔赴”。

作为“行走的GDP”,音乐演出在成为城市流量“制造机”的同时,为各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演出+旅游”消费趋势报告》提到,大型演出期间,热门城市核心地段酒店溢价率最高超40%,酒店、交通、餐饮、景区等因为演出的热度而产生比较明显的联动效应。据公开报道,2023年“蓝眼泪音乐节”实现综合经济效益超4000万元,平潭一酒店负责人曾表示,当时酒店几乎处于满房状态。

从云南丽江的民谣音乐季,到天津的泡泡岛音乐艺术节,再到南京的森林音乐会,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借助“音乐+”的路径,打造持续性的文化新IP。

“与文旅融合,音乐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训明介绍,近年来,平潭围绕“音乐+”策划推出了很多特色文旅活动。

与平潭一样,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的阿那亚·虾米音乐节同样在海边,已经举办了三届。阿那亚文化公司总经理郭少昕说,音乐节已经超出了音乐本身,实际已延展成为一场文化艺术嘉年华。阿那亚创始人马寅说,“一个好的音乐节长期落地,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这里,未来一定会慢慢地长出来。”

“定期举办音乐类活动,能促进城市活力,丰富城市人文底蕴,是打造城市文旅名片最直接的方式。”王超说。

从“音乐流量”到“城市留量”

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音乐+旅游’‘演出+旅游’等融合业态发展,激发旅游消费活力。”但随着演出市场日益成熟,“音乐+”“演出+”给各地带来消费增长的同时,市场也在逐步走向分化。

据小鹿角智库数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延迟或取消的音乐会近30场,其中部分音乐节是因票房惨淡而被迫取消。大麦网数据显示,部分老牌实力歌手演唱会门票开售后,在北京、上海等热门城市也未能迅速实现全部售出。火爆的演出市场正在经历“优胜劣汰”。

究其原因,一方面,消费者在最初的激情消费之后日趋理性;另一方面,演出场次的大量增加导致市场供给过剩,有歌迷吐槽部分城市打造的音乐节“如同‘一键粘贴’”。

“音乐流量”如何成为“城市留量”?优质内容的呈现,是一场音乐演出核心吸引力的体现。

“海岛合唱大会是这些年来整个阿卡贝拉音乐领域里,等级最高的大会。”徐聪说,“整个中国的阿卡贝拉在这一次被联通,最关键的是众多合唱专家、老师们看到了这些年轻人朝气蓬勃、厉害的一面。”

谈到被认可的原因,郭少昕分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音乐,音乐本身不会过时。阿那亚·虾米音乐节有知名的老牌乐队,也有新兴的独立音乐人,可满足不同年龄层和音乐喜好的观众需求。”

“音乐+”与城市特点找到合适的契合点,是收获“留量”的重要密码。王灵恩指出,“旅游热点的风向已在不知不觉由‘风景’吹向了‘场景’。”

“平潭浪漫、青春、时尚的气质,与阿卡贝拉有着天然的契合。”吴可畏说。海岛合唱大会的举办,也离不开平潭得天独厚的“硬实力”。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指挥家陈昌宁表示,平潭日出日落、潮起潮落的天然之景,与阿卡贝拉独特音乐形式十分契合,二者相呼应,能够形成更加美妙的音乐体验。 

美丽的平潭海岛风光。新华网 蒋巧玲 摄

“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音乐+旅游’市场未来将有更多以森林、海岛、沙漠等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只有让演出真正成为旅游目的地品牌,才能真正化‘流量’为‘留量’。”新时代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吴若山说。

“海岛合唱大会是我们可以持续打造的新IP。”陈训明说,“与文旅IP融合,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让文化更有温度、更有触感,在海岛举办合唱大会,或许是一种文旅融合的崭新尝试。”吴若山说。

 

策划:林明

主笔:李欣 王坤朔 李向雪

参与报道:王碧姣 丁梓朔 李珊珊 杨阳 

 

【纠错】 【责任编辑:王坤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