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济阳区“以河润城”赋能高质量发展-新华网
2023 05/29 14:31:32
来源:新华财经

济南市济阳区“以河润城”赋能高质量发展

字体: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因济水而名、伴黄河而兴。近年来,济阳积极践行“以河润城”,打造黄河风貌装点城市、传承发展黄河文化滋养城市、发扬黄河情怀塑造城市,为济阳城市品质提升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用黄河风貌装点城市

  千百年来,济阳依河而建、伴河而生、因河而名。凭借城区比邻黄河的地理条件,依赖滩堤自成一体的生态优势,济阳人养河、护河、凭河、用河,谱写了黄河岸边一座城的高阔乐章。

  2009年澄波湖水库建成,其名取自“济水澄波”。澄波湖总面积3650亩,其中水域面积2150亩,而扩建后的大明湖水域面积为831亩,澄波湖有大明湖的两倍之多。作为济南湖文化的有效延伸,澄波湖满足了广大群众休闲娱乐的需求,成为泉城乃至周边居民休闲度假的又一首选地。

  在做好黄河堤顶道路拓宽的基础上,济阳依托黄河大堤建设健身休闲公园,打造西望内城、东眺黄河,彰显黄河文化、古城文化的景观带,填补了老城区没有公园绿地的空白。黄河健身公园建设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将建成森林健康绿道体系,绿道由步行道、自行车道、健身道、休憩道及旅游观光道等多种模式叠加,形成多功能综合性绿道系统,同时设置羽毛球、篮球、门球等运动场,儿童游乐场、驿站等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营造丰富的郊野绿道体验环境。

  用黄河文化滋养城市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显示,黄河曾经“三顾”济阳,直到1855年清咸丰五年,历经多次决口改道,使济阳与河为邻。黄河文化渗透进了济阳从古到今、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文明的方方面面。

  公元前517年,孔子游历济阳、研修韶乐,留下了“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历史典故。孔子闻韶的故事发生在四渎之一的济水时代,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与黄河文化息息相关。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时曾拜访闻韶台,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曾登临闻韶台,留下千古一脉的题词;清代经学大师张尔岐在闻韶台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出了一代名臣艾元徵。曾巩、黄庭坚、张尔岐、艾元徵等人都是儒学大家,是黄河文化的优秀代表。正是在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在黄河文化的加持下,加上漫长岁月的浸润,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在济阳人身上愈加彰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黄广大军民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束水归槽,防治河患”的重任。期间,济阳治黄英雄戴令德巡堤查险,舍身堵漏,被誉为“黄河上的黄继光”,并获得“特等功臣奖章”,其临危不惧、只为河安的英勇事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治黄人。

  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底蕴,济阳开展了“济阳@黄河”五大行动,通过与山东大学开展深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儒学与黄河文化研学基地,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山东大学专家教授共同举办黄河文化论坛,成立济阳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会,做强济北手造文化产业等,深度挖掘儒学精神与黄河文化内涵,不断将黄河文化“软实力”转化成产业发展的“硬支撑”,赋能济南北起项目成长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用黄河情怀塑造城市

  一部黄河史,也是一部济阳人不断探索发展的创业史。自1855年,济阳人民与河为邻后,也开始了与河抗争的历史。

  如,清光绪时期居民多修民捻以防河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济阳对黄河堤防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加高培厚,使先前不足5米的残破堤防加高培厚至11米,加固堤防60余公里。目前,全区99%的堤段已达50至100米。

  1998年以来,随着国家开始新一轮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济阳对堤防、险工、控导工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整治。在“与河抗争”中,济阳人民还积极变“害”为“利”,大力加强沿线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2008年11月,济阳自主招商建成济阳黄河大桥,打破了黄河“天堑”制约,不断拓展自己的创业之路。

  这种与河抗争的精神,还渗透到了济阳人的基因里,最终形成了济阳人隐忍包容、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性格特质,并充分体现在济阳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凝心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多年来,济阳聚力发展特色产业,创出了全国食品工业强县、液压升降平台之乡的特色品牌。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济阳将通过聚焦项目建设、功能配套、依水用水、城乡融合、民生福祉5个方面,全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区域性消费中心、黄河岸边水生态城市、乡村振兴集中展示区、共建共享和谐家园,聚力建成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王海军)

【纠错】 【责任编辑:韩怡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