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国际 港澳 台湾 财经 军事 法治 社会 网评 体育 奥运 文娱 传媒 科技 互联网 教育 校园 汽车
核心提示  
  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近日发布消息,据不完全统计,6月全国承诺捐赠款物共计29.59亿元,接收捐赠款物实际到账金额近9.15亿元,占承诺捐赠额的30.9%。未到账捐款以企业设立冠名基金为主。对于有企业口头承诺捐赠金额,但不履行承诺的情况,现在还缺少监管的有效途径,也缺少法律上的依据。 [详细]
点击参与调查 •点击参与讨论
· 掺杂了功利色彩?
  慈善的本意是不求回报的“施爱”。但在一些企业眼里却成了捞取名誉利益的工具,利用本意为“付出”的慈善,一味“索取”。从某种意义上讲,给中国富人们既带来赞赏、又带来非议的,似乎是近年勃兴的各种“慈善榜”。尽管上榜的富豪和企业安享荣光,但是横向对比之下,国内富人的集体吝啬与国外富人的普遍慷慨形成鲜明对比。 [详细]
· 企业做慈善成本高?
  把捐款交给谁?又该如何对捐款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这是力联集团捐款谜团给民间慈善提出的问题。企业“诺而不捐”是因为现行的慈善制度存在着“赖捐”的空间和漏洞。如何堵上这个漏洞,我们通常只是靠道德的谴责,却缺乏制度的约束。 [详细]
· 对未兑现者该不该予以曝光
  正因为我们太需要蓬勃发展的慈善事业了,所以更当对慈善领域的种种问题认真对待,慎重处理。这当然不是说就得迁就并放纵慈善事业中的失信行为,而当跳出道德领域,以制度化、法制化的思路来纾解问题。其实,捐赠承诺只要发生,就意味着契约关系生成,具有法律效力。 [详细]
 
 
相关阅读
 
余秋雨和“君子剑”岳不群
 
企业公民蓝皮书:我国企业慈善发展滞后
 
相关阅读
 
慈善事业发达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2009中国慈善排行榜
 
· 捐赠不是变相贷款
  道德协议产生的目的,就是用契约来厘清捐助中的权利与义务,以防止出现捐助如石沉大海的尴尬。但是,在我看来,道德协议却是好心办了坏事,不仅不能激发出受捐者的感恩积极性,反而会让他们对慈善捐助产生根本性的误解,从而丧失感动与感恩之情。甚至可以说,道德协议将使慈善捐助变了味道。 [详细]
· 社会责任意识是现代企业的“必修课”
  现代化企业已不仅仅是赚钱的工具,而是社会公器,承载着企业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或许有些企业家开始是为了生计奔波,但企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那些先前不被重视的问题,就会成为主要问题,先前不曾承担的责任就会成为主要责任。这种对应关系,许多企业家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尤其是长期牢牢掌握企业控制权的经营管理者们,往往忽视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详细]
· 捐赠塑造企业的心灵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都拥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乘着改革开放之风成长起来的中国优秀企业,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逐步走向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在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详细]
· 堵死“假捐赠”漏洞
  承诺捐赠,却不履行承诺,这种事近年来时有发生。媒体曾报道,有公司承诺向中国青基会“希望工程”捐赠,在“不少国家领导人都出席了捐赠仪式,媒体报道铺天盖地,宣传效果十分显著”之后,企业却选择了回避。因为捐款迟迟不到位,本已选好址的希望小学,不得不搁浅停建。 [详细]
· 交一本明白账放心账
  事实上,近来民间确实存在一些对救灾资金尤其是慈善机构捐款使用情况的担心。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对资金物资进行监管,给群众交一本明白账、放心账,既能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用在抗震救灾上,又能消弭那些不必要的误解,更好地激发社会各界为灾区出力的热情。 [详细]
· 慈善体制更新要跟上
  中国企业慈善事业发展遭遇严重滞后的困境,更多的是慈善体制更新滞后的体现。日前,民政部有关人士表示,我国将进一步出台落实税收减免政策,提高慈善捐赠在企业利润总额中的扣缴比例。只有创新体制,综合降低慈善成本,营造良好的氛围,才会有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乐善好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企业慈善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 [详细]
 
 
 
相关阅读
 
抗震救灾捐赠款物收支及使用情况公示
 
"四管齐下"改变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滞后局面
 
2009年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推动作用将凸显
责任编辑:评论部 任俊明
  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一份子,在慈善事业中更是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企业是否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不仅反映企业的文化氛围,更体现其社会责任意识。我国企业在弘扬慈善文化、积极参与社会捐赠方面,总体上是好的,但在个别问题上,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这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相关捐赠程序、捐赠制度不合理、不健全的因素。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营造企业慈善文化氛围,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做出努力。
  往期话题
Copyright ? 2000 - 2009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