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科研人员“轻装上阵”-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8/09 08:23:29
来源:南方日报

让青年科研人员“轻装上阵”

字体:

  “这无疑给青年科研人员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近日,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引发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这项通知被称为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3.0,从2018年开始,相关部门已经连续开展多轮减负专项行动。其中,1.0主要是围绕减表、解决报销繁、精简牌子等问题,2.0则聚焦部署成果转化尽责担当、科研人员保障激励等行动,3.0瞄准的是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等问题。从中,既凸显了青年科研人员减负行动获得良好效果,目前已经到了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也体现了相关部门将减负进行到底、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信心和决心。

  青年时期正是人生中创新思维最活跃、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科技工作者作出重大贡献的最佳年龄区为25—45岁,20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事获奖研究时的平均年龄为38.7岁。这几年,相关部门有意识打破论资排辈的科研生态,但仍然还有许多青年人奔波于“跑经费”“争项目”,在“非升即走”的焦虑中为“稻粱谋”,很少有挑大梁、当主角的机会。这次行动规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青年人才比例,并且规定一些机构的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就是要千方百计搭平台、拓空间,帮助青年人才尽展其才、圆梦出彩。

  “时间都去哪儿了?”培养青年科研人才,要让他们真正从繁杂中抽离出来,回归科研本源。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断清理“四唯”特别是破除“唯论文”倾向,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科研人员反映突出的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但是,青年科研人员依然面临考核评价周期短、过于频繁等问题,“白天忙杂事,晚上搞科研”也是常态。通知指出要合理评价青年科研人员实际工作贡献,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等,有利于他们从发表论文的焦头烂额、应付行政事务的纷繁复杂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对探索真理“夜半挑灯细看”,在科研探索中“沉醉不知归路”。

  培养青年科研人才犹如孵苗育秧,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焦虑。一项针对我国超过1万名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数据显示:有24.0%的科技工作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一定比例的科技工作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这背后既是实际收入、社会地位与期望存在较大落差,也是一些人出现了认知偏差和心理问题。这次通知明确提出,定期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疏导,关心、解决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心理焦虑,是解决青年科研人员“心病”问题的有力举措,满足了大家的期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当下及今后一段时间是青年科研工作者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要想在科学事业上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就要不拘一格发现并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脱颖而出提供舞台。期待相关单位都能贯彻落实新政策,让有能力的青年科研人员脱颖而出,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扶 青)

【纠错】 【责任编辑:马若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