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研学生意披上公益“画皮”-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20 09:32:43
来源:南方日报

警惕研学生意披上公益“画皮”

字体:

  又到暑期研学季,却有研学机构摇身一变,自诩“公益”,实则只为一己私利。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部分研学机构推出凉山支教研学项目,招募所谓“志愿者”参加“公益讲堂”“暑期支教夏令营”等,并收取上万元费用,引发关注。6月18日,当地通报对违规开展研学的排查情况,并公布下一步整治措施。

  优质的研学产品,可以充实孩子的假期生活、增长见识、锻炼实践能力,也能一定程度上分担家长的“带娃压力”。然而,研学市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各类无资质的机构和带队老师都想来分一杯羹。以报道中提到的“研学支教”为例,动辄收费数万元,实际参与时间却严重不足;靠“卖惨式营销”吸引家长,却也成了压低食宿开支的借口;极少数能提供相应证明,更多则是虚假宣传、摆拍镀金……

  从通报提供的信息来看,本地社会组织和在本地注册的旅行社并未直接开展“公益支教”相关的研学游活动,而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开展的支教活动中,确实存在未报备、无资质等情况。然而,这仅仅是明面上的问题,仍有存在于边缘地带的、定义模糊的商业项目,需要更深入的专项整治。

  公益不能沦为生意,支教更不能变成走过场、发证书。近年来,全国上下、各类单位和组织都热衷于参与支教等公益活动,大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也把志愿服务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然而,个别机构的行程安排,或是与支教八竿子打不着,或是缺少系统的培训和严肃的纪律,如何真正做到回馈社会?

  到贫困地区走一走、看一看,这是体验生活而非参与公益;和当地的学生们玩耍合影、交换礼品,这是友好交流但也谈不上支教。支教应是一项目标明确、计划周密、专业性强的活动,要深入这片土地的肌理和学生们的心田,实事求是解决问题,饮水思源服务社会。对蒙在鼓里的孩子和家长而言,打着支教旗号的粗劣研学活动,不仅“坑钱”还“害人”;对当地而言,无组织无纪律的“支教团”可能只是“旁观者”乃至“闯入者”,徒增其扰;上升到支教这项事业,也会消解其严肃性和使命感,糟践前人的努力,阻碍后人的热情。

  公益能否和研学相结合?这也是此次事件带给许多人的思考。不可否认,部分适合学生参与的公益项目,能够提供宝贵的“社会课堂”,有效开展情感和道德教育。然而要将其落到实处,必须守住两条底线:一方面,坚持公益性,在必要范围内开支,绝不能“围着钱转”;另一方面,做好研学本分,完善资质、确保安全、突出教育意义。(默 达)

【纠错】 【责任编辑: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