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联合发布《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的发布,不仅是对过去实践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它深刻揭示了儿童友好城市的内涵与价值,强调了城市文化在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儿童作为城市未来的主人翁,其成长环境与质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楼拔地而起,车马喧嚣不息。然而,儿童是否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友好空间?城市空间的日益拥挤,使得儿童的活动空间被不断压缩,自然环境的缺失让他们的童年少了许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同时,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成人化倾向,往往忽视儿童这一群体的需求和体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温馨、舒适的成长乐园,构建儿童友好城市,让城市文化焕发童趣与活力,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那么,究竟何为儿童友好城市?它绝非空洞的口号或标签,而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实践模式。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的每一个环节都需深刻融入“儿童视角”。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93个城市进入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范围,覆盖31个省区市,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注重从“1米高度”视角制定实施社会政策、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儿童友好城市不仅仅是在城市中增添几处游乐设施或涂上几抹鲜艳色彩,而是要全方位地考量儿童的活动空间、安全出行、自然接触、教育娱乐等多元化需求,确保“儿童视角”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真正让城市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乐园。
在构建儿童友好城市的过程中,家庭、社区与学校三者之间的联动作用不容忽视。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温馨港湾,家长应成为孩子探索城市的同行者,营造和谐家庭氛围,让爱成为孩子心灵的坚固基石。社区是连接家庭与社会的桥梁,应化身儿童友好理念的实践基地,通过打造丰富多彩的公共服务设施、儿童图书馆等,满足儿童多元化需求。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不仅要打造安全的学习空间,更要成为呵护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
同时,儿童友好城市的构建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出台更多支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政策,如规划儿童专属公园、步行道,优化公共交通以适应儿童出行需求,提高儿童保障水平等,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和服务。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应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积极传播儿童友好理念,引导全社会关注儿童权益。
儿童是城市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茁壮成长与欢声笑语是城市最美的风景。提升城市儿童友好度,既是对儿童权益的深切尊重,也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投资”。当然,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从细微处着手,让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善意与温暖。
(作者陈力,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