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开始,北京在全国率先启用“一码检查”监管机制,各监管部门在启动实施行政检查和访企活动前,均需使用“京办”小程序扫描企业营业执照上的“企业码”,向被检查主体展示检查任务、人员等信息后,方可开展下一步活动。据央视新闻报道,“一码检查”实施近半年来,北京对全市6200余个检查事项进行了标准化管理,对企业减少了6300余次现场检查。
到企业检查不可或缺,但不可否认,监管部门扎堆检查、重复检查,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营商环境。推行“一码检查”,就是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技术赋能,让监管不“乱码”。据报道,每次检查之前,执法部门都要提前提交检查计划,经审核批准后才前往现场。企业可通过二维码随时查看检查主体、内容、结果、整改意见。检查结束后,企业还可直接扫描“监督码”提出意见建议,而且核实过程中企业信息也不会公开。一码在手,既能推动监管部门规范检查行为、提高监管透明度,也能最大程度保证企业诉求得到高效处置,专注经营发展。
降低检查频率,不代表监管缺位或是降低监管标准。相反,“一码检查”可以明显提高监管效率。此外,数字化系统平台还会将同一天不同监管部门的检查事项、时间合并到一起,只对企业检查一次,降低对企业的打扰。监管部门不用为重复检查浪费精力,企业也不用为多头检查频频分心,“一码检查”预警、阻断机制的背后,是政府部门“向前一步、超前统筹”思路之变。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润物无声,不可或缺。调整监管手段,坚持无事不扰,是在给企业减负,也是在为营商环境加分。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好的营商环境是在一点一滴中积累起来的,每一个执法人员都是城市营商环境的维护者,每一次执法检查都是营商环境的小测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行“一码检查”监管改革就是在为优化营商环境加码。(孟雅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