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数字敦煌:助力全民共享 保护知识产权-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9/11 09:02:02
来源:新华网

文化中国行|数字敦煌:助力全民共享 保护知识产权

字体:

  文物的数字资源,呈现古人智慧,反映今人创造。如何在推进全民共享的同时保护知识产权?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是一次有益尝试。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公元366年。千余年前,古人以匠心妙手开凿洞窟、绘制壁画、雕刻彩塑,为全人类留存了一座文化艺术宝库。30多年前,敦煌研究院尝试以数字技术让古老石窟“芳华永驻”。

  2024年8月22日,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工作人员陈鑫正在进行莫高窟壁画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首次向全球免费共享30个敦煌石窟的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用户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高清的敦煌文化数字资源,目前访问用户遍布全球78个国家,累计访问量超过2000万次。此后,“云游敦煌”小程序、敦煌“数字人”伽瑶、数字藏经洞等各类基于文物数字化的成果持续涌现。

  在数字技术让敦煌文化“活起来”的同时,相关版权纠纷成为新的烦恼。

  “我们经常在市场上看到山寨产品,问商户是谁设计的?在哪儿生产的?他们均表示不清楚。这些问题并非文物数字化导致的,但数字化后的广泛传播加剧了这一问题。”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吴健说。

  2023年4月25日,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图像采集人员熊业腾在洞窟内调试设备,准备进行壁画图像采集。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块链式存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为难题破解提供了新可能。

  将敦煌文物数字化资源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相关素材与授权、支付、下载等各个环节都可实现“上链”存证,从而保证了每一例素材的授权和使用均可查证。“这一举措,实现了内容可追溯、可查证、可管控,有助于敦煌文化的规范流转和数字产权保护。”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说。

  在应用该技术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中,来自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6处遗产地的448幅壁画、9409份素材和697号藏经洞经卷全都收录其中,每幅照片都附有学术介绍。相关素材还进行了归类,如点开“动物”选项,老虎、斗鸡、飞鹤、白象、凤凰等各类壁画形象跃然眼前。

  2023年4月25日,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的韩雪在查阅“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新技术不仅有效防范了盗版问题,也便捷了相关授权工作。此前,相关机构、个人向敦煌研究院申请数字资源的周期最长可达一周。如今,通过实名认证与区块链技术,系统可实现即时下载,同时能定位下载方,根据学术、商用等用途开放不同权限。单张授权费为300元至800元,如个人欣赏、研究则可免费下载。

  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中,用户还能利用相关素材开展二次创作,创作作品又可成为新的数字资源供使用。如有商用,创作者还可与版权方分享创作收益。“这丰富了素材内容,为利用数字资源的共创作品提供了传播和共享的平台,有利于构建良性创作生态。”丁晓宏说。

  自2022年底上线至今,“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访问量超过400万次,素材下载量超过3万次。

  据介绍,“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将继续扩充素材内容,丰富素材种类,不断加大素材的挖掘、转化力度,形成更加丰富多元的敦煌石窟素材,同时持续完善平台功能,简化素材申请授权的流程。

  “文博机构是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开放相关资源、借助先进科技、动员社会参与,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公众生活。”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李海霞说。

  据悉,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基于“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的开放、共享、共创新模式,未来将在国内文博单位推广,以促进文物数字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记者张玉洁)

【纠错】 【责任编辑: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