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亟需法治护航

    长期以来,对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破坏,被认为是经济和城市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观点必须加以纠正

加快文化立法根治“文化乱象”

    委员呼吁,为营造健康发展的文化业态,治理“文化乱象”,我国急需加快文化立法步伐,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领域立法工作加紧推进

    柳斌杰在回答记者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有关立法问题时表示,经过一年多的工作,这部法律今年就有望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在文化立法历史上也是最快的一次。

言恭达:新型城镇化应留住传统文化根

    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应是当地的“根”和“魂”,如果这个根在我们手中断掉,我们的文化自信就失去了基础。

吴长江:培养青年人才力促精品佳作

    今天,青年美术人才在数量上呈倍数增加,但在质量和创作水平上却难以比肩过去。

何水法:弘扬中华优秀民俗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饮食文化也是其中一支享誉世界的奇葩。

李延声:加大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力度

    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配套规章时,应特别注重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细则。

姜昆:不能让艺人走了艺也走了

    应加强建设曲艺学科,建设曲艺艺术人才队伍,推动曲艺文化传承。

吴江:“我老了,但京剧不老”

    中华文明几千年,戏曲历史800多年,而京剧才不足200年,现在正值青壮年呢。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0月15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言恭达:新型城镇化应留住传统文化根
杨晓阳:中国文化发展离不开教育改革
莫言委员提案关注农村学前教育
吴长江:培养青年人才力促精品佳作
言恭达:新型城镇化应留住传统文化根
      言恭达认为:“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应是当地的“根”和“魂”,如果这个根在我们手中断掉,我们的文化自信就失去了基础。”[详细]
冯骥才:"经典"研究后需仔细保留
冯骥才:"经典"研究后需仔细保留
冯骥才委员:国家要有文化眼光和战略

    冯骥才认为,精品的产生、文化艺术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慢慢培养,尤其需要政府的支持。关注那些有潜质、有希望的艺术家,让更多人认识他们,将对培育文化精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认为,好作品的标准第一是应该能深邃反映这个时代;第二是必须要有创造性;第三是要有广泛的影响力,能感动人民的心灵。他说,“我们现在往往缺乏看时代、看生活更深邃的眼光。”冯骥才认为,由于现在人们都习惯于快餐式的网络阅读,传统的写作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对于语言也变得“不讲究了”,不会推敲每个字的精准。他建议,“尽管我们离不开电脑和手机,但还是要与其保持适当距离,年轻的写手们还是要多读书,尤其是古代的经典,才能有语言的美。”

单霁翔:将壮美紫禁城完整交给下一个600年

    我们提出让故宫和观众都有“尊严”。600年的紫禁城、180万余件贯穿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文物藏品,都是我们珍贵的文化财富,需要保证它们以安全、健康的姿态传承下去;同时,每年1500万观众来到故宫,应当享受到和谐的参观环境和深刻的文化体验。持续7年的大规模藏品清理工作,使馆藏文物数量从100万件增加到180余万件,每一件实物和目录准确对应,第一次向国家交上一份翔实的文物账目;2014年正式实行周一全天闭馆,“连轴转”的紫禁城和文物藏品得以喘息;禁烟、禁打火机“入宫”,开放区内禁止机动车辆驶入;“平安故宫”工程全面启动等,都是为了保护好文化遗产。

李延声:加大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力度

    李延声说,国家制定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引起了全社会对非遗工作的重视,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确实起了很大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关键是传承人的保护。因此,他在提案中呼吁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并提出了“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配套规章时,应特别注重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细则”、“对国家级传承人的国家财政补助由1万元增加至3万元”、“开展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等六大具体措施。

何水法:多角度切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何水法今年的提案关键词。履职八年来,何水法每年都针对文化艺术领域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五个相关提案,比如“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不要让国宝艺术束之高阁”、“《富春山居图》两岸合璧展出”等等。今年,何水法同样提出了五个提案,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五个提案涉及面更广,包含艺术、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多个角度,且全部指向同一个目标——继承和弘扬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吴为山:“文化小康”唤文化管理人才

    文化场馆是否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不只取决于藏品质量。能否做好对整个场馆收藏、展陈、公共活动、艺术教育的整体设计与通盘组织?能否巧妙而充分地将地方特色寓于展览之中?是否对当地居民文化艺术趣味有总体了解与判断?是否具备与各类媒体良好沟通、进行有效传播的能力?众多难题,考验着这些“文化阵地”上的劳作者、守护者。如果其素质不够,能力欠缺,就难免陷入“有场馆无观众”,甚至文化阵地流失的尴尬。

01002002169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