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题
新华网首页
新闻
时政
法治
地方
国际
港澳
台湾
视频
图片
财经
科技
金融
汽车
能源
娱乐
食品
健康
时尚
文化
旅游
//www.news.cn/res/xhwimg/culture/2019whzrycr/img/banner.jpg
//www.news.cn/res/xhwimg/culture/2019whzrycr/img/mobile.jpg
非遗影像
返回专题首页 >>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入围作品︱《璀璨薪火》
人文纪录片《璀璨薪火》经过近600天的拍摄,10多万公里的跋山涉水,航拍祖国山川大地的美,用镜头一一记录下中国文化传承人的身体力行。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入围作品︱《昆明戏窝子》
他们的坚守和努力也成为了昆明滇剧传承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记忆。让更多的人了解具有代表性的滇戏传承人及其背后的故事。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入围作品︱《吴门琴话》
该片在记录表面的“音”和“色”以外,更多关注它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这是一次接近古琴气质的影像尝试,试图通过纪录片表达古琴文化中“清微淡远”的含义。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入围作品︱《老秤儿》
山东省安丘市兴安街道里有一位能工巧匠,他家祖传着制秤工艺。盛氏木杆秤创始于咸丰年间,家族传承,口传身授,至今日已有300年。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入围作品︱《平遥布鞋》
他是平遥布鞋的传承人侯天龙。长久以来,在大家的眼里,他一派仙风道骨,低调沉默却有着惊人的传承毅力。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入围作品︱《醉龙》
《醉龙》从2015年开始策划,剧组遍访中山的民俗文化学者,深入西区长洲,三赴澳门,并辗转湛江、香港等地进行拍摄,采访了数十位热心醉龙文化的各类人士,并经过一年拍摄,精心制作完成。
精雕细琢 匠心相承
工作之余,李永增潜心钻研起玉雕工艺,雕刻最考验匠人的手艺,每个环节都有讲究。
非遗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融入传统特色,又要融合时代需求。走向市场是非遗推广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数字化,描摹非遗之美
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现代科技提供保护新方案,让非遗传下去,让文化火起来。
指尖上的“老物件”
今年70岁的陈和生是一个老南京人,他对小时候南京的市井生活印象非常深刻。
让青春在创业传承中焕发光彩
广西钦州坭兴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传承历史。生于广西钦州的“80后”青年郭卉是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一个人一台戏
柘荣布袋戏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运德17岁开始跟哥哥学习布袋戏,已为群众表演了50多年。
贵州丹寨:老技艺描绘新画卷
苗族画师们可以根据艺术家的需求,运用古老蜡染技艺为作品进行“私人定制”式再创作,使艺术作品增添民族韵味。
千年古窑重焕生机
金村为历史上龙泉窑的烧制中心之一,目前仍有保存完好的五代至元代期间窑址30余处。
河北永清:小核雕 大产业
近十年来,永清核雕销售额达60亿元以上,为当地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复刻香炉的“龙泉小子”
2014年林松在故乡龙泉开设了林松青瓷工作室,专注于古香炉的复刻。目前,林松共收藏了四五十款古龙泉香炉标本,并已复刻了二十多款。
用木刻画弘扬敦煌文化
喜欢木板雕刻的申洪杰决定移居敦煌,用刻刀把敦煌艺术展现在木板上,他这一干就是15年。
冉光津:守住老技艺 传承“枫香染”
冉光津来自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本是一名美术老师的她,在偶然接触到“枫香染”后,走上民族印染工艺传承之路。
01002002169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