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1日,以“汇聚强大动能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四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在上午举办的高等教育场次上,教育部、人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科协等相关领导以及多所高校校长及来自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创新人才等话题展开探讨。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目标任务,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新华网副总裁杨庆兵在致辞中表示,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事业,近年来,新华网依托自身技术优势推出新华思政、新华英才、新华职培等多个服务教育领域发展的云平台,全面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精准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升毕业生职业能力等各方面应用效能,全面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华网将进一步加强与教育部、人社部、中国科协等相关单位的合作,充分展现担当作为。一是加快媒体融合,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二是推进平台建设,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原国家民委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在致辞中表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要准确把握历史方位,以新动能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支撑引领作用。我国高等教育要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要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关键一环和重要体现,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相辅相成、有机互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表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只有将科技创新的突破力与科学普及的支撑力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驱动发展。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韩劲红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题发表主旨演讲。韩劲红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工作出发,介绍了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综合管理改革、加强教师待遇保障、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五方面工作的情况。韩劲红表示,通过推进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精准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事关国家战略安全和民族复兴伟业。新形势下,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面临重大考验,‘钱学森之问’指出了我们在培养理念和培养路径上需要重新思考,探索新的范式。”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在演讲中表示,一流高校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流大学群应加强研究协同、教学协同、组织协同。
谈到以新工科培养新时代工程人才,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表示,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适应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需要的卓越人才,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青年人才是党的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新时代青年人才工作对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圆桌对话环节,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安黎哲、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孔令讲、兰州大学副校长勾晓华就“聚焦青年人才培养 共话未来教育发展”介绍了自己学校的做法。圆桌由新华网教育内容总监商亮主持。
安黎哲介绍,北京林业大学实施“新时代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树人行动计划”和“1358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目标,明确了“一核两化三强四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研究生培养的“3方”责任、“5高”保障体系和“8项”质量提升计划。
孔令讲介绍,电子科技大学作为国内电子信息领域的排头兵,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很多创新性实践,学校逐步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贯通整个本科阶段,所有工科课程几乎都有项目做支撑,并实施以展促学,以展促校。
勾晓华介绍,兰州大学扎根于西部,建立了一系列面对交叉学科,面向国家需求的平台,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让学生精准对接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更好服务于国家的需求;通过团队建设,实现本研博贯通体系,以课程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让他们得以更快速地看到学科发展的前沿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
新华网教育论坛自2010年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四届。多年来,论坛持续聚焦当年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前瞻教育发展之势,研判教育改革之策,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深入、全面、前沿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