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市教育学会课程发展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协办,北京市海淀区前进小学和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小学承办的“朝海携手课铸魂 童年角色育全人”——北京市课程整体育人视域下“小学校 大课程”系列研讨会在海淀区前进小学主会场举办。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探讨课程整体育人理念,展示小学校在大课程建设方面的创新成果。会议分为师生风采展示和现场深度交流两个环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课程主任江峰主持会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郑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凯,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吴谨,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海淀区教委基教一科科长李巍、朝阳区教委基础教育一科科长石志芬、北大附中教育集团、北大附中副校长景志国、北大附中元培学院院长李静,海淀区前进小学小学书记校长王立平、朝阳区日坛小学书记校长于亚玲,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奥运博物馆、北京农学院、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等资源单位、各区课程项目组成员及教师代表,部分海淀区小学干部教师等二百余人现场参会,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等地教育局领导、以及关注课程建设的诸多教育同仁线上参会。
研讨会现场进行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角色”、“勤思”课堂教学展示,共计16节教学活动在前进小学主会场精彩呈现。同时,日坛小学的14节教学活动也通过线上方式进行展示。
在前进小学的两个主会场内,海淀区前进小学和朝阳区日坛小学的两节五年级数学课,围绕《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开展的同课异构,全方位多视角展示了学校课程育人理念之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为参会者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范例。这些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们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日坛小学和前进小学还在研讨会上展示了各自的特色课程成果。这些成果展示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艺术、科技、体育等,充分展示了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多元化和特色化。通过这些特色课程的开展,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特长。
日坛小学秉持“扎根大地·向阳而生”的办学宗旨,践行“奠基阳光人生”的办学理念,以角色成长为核心育人理念,匠心构建“向阳成长课程”。该课程体系呈三个层级架构,以分领域为主、跨领域为辅,涵盖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自主发展课程。以“学习者”“生活者”“创造者”为关键抓手,实现从聚焦学生分数向关注学生素养的重大转变,打破时空局限,从课堂、校园延伸至家、校、社全域和全时段,整体规划、协同推进。
海淀区前进小学六年级4班学生们以《立长志•积跬步——航向未来》为主题,通过情景剧的方式展示学生们借助学校的博物馆课程,走进大运河博物馆,通过“船之遇”“船之秘”“船之趣”“船”递快乐--自制船发布会,展示学校博物馆课程的成果。
在大会第二个环节研讨活动中,日坛小学和前进小学的两位校长分别就“角色”、“勤思”课程建设进行了汇报。他们详细介绍了学校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校长们的汇报也体现了学校对课程整体育人的深刻理解和积极探索。
前进小学王立平校长以《以课程为篙,向教育更深处漫溯》为题,详细汇报了前进小学“勤·思”课程建设的十年探索与实践。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支点,通过开放办学、校社共建,实现资源的深度链接,进行“大课程”的建设。并由此走向文化立校的深处、走向课程建设的深处、走向特色发展的深处、走向教育智慧的深处,最终撬动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学校依据新课标、儿童发展和校史校情,横向构建指向五大素养,纵向形成“勤习”“乐学”“善思”三大进阶课程群,形成进阶性、系统化的“勤·思”课程育人图谱,帮助学生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网络和素养进阶发展的通道。实现了从学科知识的“勤习”,到兴趣驱动的“乐学”,再到项目驱动的“善思”,为学生搭建起核心素养发展的支架;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横向融合,纵向贯通,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的多元场域,突破了空间界限,拉长了时间周期,实现了混龄学习和互动生成式学习,进而实现了全过程、跨学段、多向度的完整育人。学校通过“问·思·辩”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实施“炫酷”评价,形成育人闭环。历经多年精细打磨,基于问题解决的“童年课程”、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博物馆课程、基于爱国主义的影视教育课程、基于儿童天性的“元大都遗址公园探秘”课程,形成前进小学有特色的课程群,成为课程体系中的一抹亮色。小学校 大课程,学校尊重儿童成长规律,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课程内容与实施模式,使学生在课程的滋养中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拥有一个完整而幸福的童年。大课程背后彰显的是大的儿童观、大知识观、大实践观、大空间观,实现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勤·思”课程处处彰显了前进小学干部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前于微 进于远”的精神引领下,协同家校社力量,发挥各方在学校教育和课程建设中的角色作用,共同托举孩子的成长。
日坛小学于亚玲校长以《用角色具化素养的课程整体育人理念与实践》为题做课程建设主题汇报。于校长从研究背景、课程整体育人的深度思考与实践路径、以角色具化素养的创新举措三方面介绍学校用角色具化素养的课程整体育人理念与实践。从最初的思考碰撞,到概念的逐步清晰,再到系统设计与实施,日坛小学历经三年的深耕细作。学校精准定位角色类型、全员深度参与设计与实施,在此过程中,全校师生在思想上达成高度共识,行动上保持协调一致,教师专业素养得以显著提升,学生在成长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于校长最后谈到:我们满怀期待,有朝一日能够精心打磨课表中的每一门微课程,使其成为精品课程;憧憬在坚守校本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与集团初高学段的课程深度融通,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海淀区教科院课程中心主任宋世云主持《童年・角色・成长》沙龙。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和两校一线教师们围绕着 “童年、角色与成长” 这一内涵丰富且极具现实意义的主题,展开了深入且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就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比如如何通过课程设置去丰富孩子们的童年时光,怎样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在不同场景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助力孩子们在身心健康、知识技能等方面实现全面成长等方面,纷纷分享各自学校的宝贵经验与创新举措。同时,对于大课程这一更为宽泛且富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大家也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其内涵、探讨其实施路径以及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淀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吴谨表示:在“小学校 大课程”的理念下,海淀区致力于打破传统教育的壁垒,构建开放、多元、融合、特色的课程生态。学校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学生在运动中强健体魄,在审美中陶冶情操,在劳动中自理自立,幸福成长。朝阳区与海淀区都是北京市的教育强区,拥有着各自独特的教育资源和优势。未来,海淀区将进一步加强与朝阳区等兄弟区县、兄弟省市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携手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探索课程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相互分享教育改革的成果和经验。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一科科长石志芬表示: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朝阳区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高质量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在育整体人中的核心作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一直致力于探索和推进课程综合化、实践化、素养化,努力构建符合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能够进一步明确课程整体育人的方向和策略,探索小学校通过特色课程建设促进办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模式。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智慧碰撞,我们一定能够在课程整体育人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朝阳区、海淀区乃至北京市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凯表示:两所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层面的解决方案,第一个是课程育人的三化问题,把周边的资源融为课程的要素,而且形成了课程向周围的散发。第二点是我们是否能够赋予现有的单一教学新的内驱力,虽然我们有情境、任务和问题,但是我们用角色串联情境、问题和任务。因此我们用真实的情境导入、完整的任务驱动、具体的问题引领,用一个真实的角色去做串联,我们能否真正通过角色的回归让课程回归儿童。小学校的大课程重在于专业对孩子一生的价值,考虑当前的供给,为儿童和课程之间搭建桥梁,让孩子走向课程,让课程适应孩子,因此生活是资源的迁移。
未来还会在更多场域和类型的学校探索人的整体发展需要课程做什么样的转变。课程背后是人,即学生和老师。希望角色的回归,尤其是主题的回归,真正将课程向课堂、学习,将每个孩子的真实发展和老师的进步做回归和延伸课程。
来自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吴颖慧院长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郑葳副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点评。专家们对现场教学展示和学校特色课程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对课程整体育人视域下的小学校大课程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专家们强调,课程建设要紧密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为北京市小学校的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通过展示和分享优秀的教学实践和课程成果,促进了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北京市课程整体育人理念的深入实施。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市的小学校大课程建设将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