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勋铀矿”到“核电粮仓” 因地制宜激发新质生产力-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08 16:47:47
来源:新华网

从“功勋铀矿”到“核电粮仓” 因地制宜激发新质生产力

字体:

新华网北京6月6日电(石海平 柳茵茵 通讯员吴慧琳) 这里,曾经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铀原料。

这里,正在为国家天然铀战略资源提供着保障。

这里,不仅精炼出我国第一块金属铀锭,为第一颗试验原子弹提供核原料,更是持续发展,承担全国所有铀矿的工艺研发和工程设计。

……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也即将迎来核工业创建70周年。5月27日-31日,“大国底气从核来·重走核工业之路”媒体行活动第二条线路——从“功勋铀矿”到“核电粮仓”启动。

新华网记者走进中核集团,追踪一块铀矿的“足迹”,去感受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和高质量发展的蓬勃脉动。

功勋铀矿“焕新”

红墙斜瓦的苏式建筑、富有年代感的小店、庄严神圣的历史展馆……漫步在全国唯一的以核为主题的小镇——711时光小镇,新华网记者不由地泛起想去穿一件那个年代的衣服,重生一把,体验一下当“黄金矿工”的想法。

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光荣岁月。七一一矿创建于1958年,见证了中国核工业艰难起步,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提供了铀原料,被赞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

这也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建矿过程中,队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1960年4月采出第一批铀矿石,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供了合格核原料。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一历史性成就,有力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有铀矿的地方,就有七一一矿人的身影。”作为建设较早的铀矿,几十年来,七一一矿为全国其他铀矿山输送了各类技术人员超过3000人。

2004年,七一一矿政策性关闭,逐渐沉寂在时间的角落里。作为一座矿山,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作为一个精神高地,却不会被时间淹没。

2020年,湖南矿冶局、苏仙区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七一一矿区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将七一一矿红色文化纳入郴州湘南红文旅工作的重点规划和精品文旅线路。

2023年,湖南郴州市、苏仙区两级抢抓承办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机遇,作出了“重启七一一”的决定,在中核集团等的鼎力支持下,按照“工业风、神秘铀、中国红”的主题风格,盘活闲置国有资产资源,仅用9个月时间,把破旧的工业小镇打造成为了怀旧的时光小镇。

目前,小镇集红色教育、温泉康养、工业旅游、科学普及、休闲度假于一体,围绕七一一矿的历史、人物、事件等,以传统展陈为主,适当借助现代化展陈技术,做到形式与内容互相契合、与七一一矿精神内核相匹配,突出七一一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打造成为功勋铀矿精神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基地。

业态模式的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特点之一。七一一矿的华丽转身、时光小镇的美丽蝶变,正是中核集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次成功展示。

核电粮仓“更新”

“它好软啊,像黄油的质感一样”“黄饼长这样啊,会有辐射吗?”当记者第一次见到黄饼时,怎么也无法把它跟核燃料的原材料联系起来。

“我们生产的产品(黄饼)是在砂岩型铀矿中使用地浸采铀技术,把含铀水溶液从矿床中提取出来,经过离子交换、沉淀一系列的工艺流程生产出来的。”现场工作人员解释说,“产品”中的辐射含量很低,只要摸完及时洗手,是不会对人体有影响的。

如今的铀矿,地浸采铀产量已占全国天然铀总产量90%以上。而作为国家天然铀战略资源保障的主力军,中核内蒙古矿业是中国地浸采铀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的主要贡献者,也是中国铀资源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开发的先行者。

“我们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依托中核地浸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中核地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大省部级研发平台,紧紧围绕地浸采铀资源利用率提升、数字化转型等技术难题,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激活科技创新活力。”中核内蒙古矿业负责人阳奕汉介绍道。

2022年,国内首个数字化地浸远程控制中心、地浸采铀大数据智能分析中心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落地。“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铀矿冶环节的生产质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是通过智能化生产,让铀矿山职工从苦脏累的戈壁、草原、大漠回归到城市。”在中核内蒙古矿业副总经理张勇看来,这种革命性变化,打破了人跟矿走、风餐露宿的传统生产模式,在改善铀矿冶人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采铀一线真正留得住人。

在中核通辽铀业的现场,记者发现,满眼望去都是草原,跟印象中的矿区完全不一样。通辽铀业钱家店矿区经理李喜龙介绍说:“我们的铀矿床就在这片草场的地底下,可谓是有矿不见矿,采矿不见形。在采矿区地表的土地,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牛羊可以肆意地在上面吃草,完全看不出茫茫的草原下竟是一片采铀场。”

通辽铀业建成我国首座自主研发建设的环境友好型地浸铀矿山,是国内第一个实现采用CO2+O2原地浸出采铀工艺工业化生产的地浸采铀矿山,为我国绿色铀矿山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运行经验,在天然铀行业内率先实现了从资源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等全流程与市场接轨,成功探索了一条铀与非铀产业合作开发铀资源的新路子,为铀矿大基地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

阳奕汉表示,未来,中核内蒙古矿业将以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松辽盆地铀矿资源为依托,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绿色铀矿大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这座核电粮仓,记者看到了铀矿从地下淬炼到地上起舞的过程,这是铀矿采冶技术的选代更新、智慧矿山建设的进步升级,也是新质生产力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的生动图景。

矿业科技“创新”

画面上,不断跳跃出新的数据,可视化图表也随着数字而改变形状。这就是铀矿采冶生产管控平台。该平台打通了总部到生产现场的数据通道,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了千里之外,快速掌握,构建了数据云端大脑。

这只是中国天然铀采冶技术引领者——中核矿业科技无数个从实验室“走出来”的科技创新之一。“中核矿业科技在66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多项重要的成就。”中核矿业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闵苹如数家珍:精炼出我国第一块金属铀锭,为第一颗试验原子弹提供核原料;创建了我国铀钍镭湿法冶金技术体系,承担全国所有铀矿的工艺研发和工程设计;开创了砂岩型铀矿地浸开采的中国研究,推动天然铀产业重大转型升级;打造了数字化铀矿山,实现“千里之外、一屏掌控、一键采铀”……

科技成果只有同矿山需要、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中核矿业科技大力推动矿山数字化转型升级研究,研发了集基础数据录入系统、分析化验系统、动态数据管理系统等5大应用系统于一体的地浸采铀数据集成共享平台,集中度达95%以上,实现矿山数据互联互通;构建了地浸井场物理—化学耦合溶质运移模型,拟合度近90%。

在最新技术的加持下,我国地浸采铀的产能和人均生产率均提升10倍以上,实现了从“百人一吨矿”向“一人多吨矿”的跨越式发展。在非常规铀资源利用方面,铀钼、铀稀土等多金属综合回收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以改革激活创新主体,以制度保障成果转化。2021年,中核矿业科技在全集团中率先发布《“揭榜挂帅”项目实施办法》,发布首批4个“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如今,“揭榜挂帅”项目现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突破了以火箭推进剂作为能量来源的高能气体致裂工艺,为内蒙古巴音青格利特大型砂岩铀矿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解决了高氟羟硅铍石铍回收率低的难题,为新疆白杨河铀铍矿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揭榜挂帅”给才华更多横溢机会。中核矿业科技在探索中阔步前行,逐步形成可操作、可推广的科研项目立项模式,疏浚公司创新发展之路。

标准是国际科技竞争的高地。2024年5月6日,由中核矿业科技主导的铀矿冶环境修复领域首个国际标准《Principles of determination of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targets for in-situ leaching uranium mining》(地浸采铀地下水修复目标确定原则)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功获批立项。

该国际标准的成功立项,填补了铀矿冶环境修复领域国际标准的空白,对后续加快我国铀矿冶环境修复技术和标准化成果国际推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目前,我国铀矿采冶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第四代铀矿采冶技术跨越式发展,进一步筑牢我国核工业基石。我国的铀足迹,见证了矿业科技的每一次飞跃,从人工开采到智能化精准开采,从核燃料到清洁能源的深度利用。

铀块,正以全新的面貌,融入到新质生产力的大潮中。面向未来,中核集团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科技创新催生产业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书写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篇章。

【纠错】 【责任编辑:柳茵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