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成立仅7年的松山芭蕾舞团,在创始人清水正夫和松山树子的坚持下,顶着重重压力,将中国红色经典歌剧《白毛女》改编搬上芭蕾舞的舞台。作品在日本首演获得空前反响,连加座都卖光,白毛女的悲惨命运深深打动了日本观众。而主创兼主演松山树子,也就此成为日本芭蕾舞台上第一个“喜儿”。
同年,松山树子受邀访问中国。10月1日,在国庆晚宴上,周恩来总理把松山树子以及中国的田华、王昆介绍给与会嘉宾,他说:“诸位,今天有日本的‘白毛女’松山树子女士光临,而且这里还有中国的‘白毛女’,我荣幸地把她们介绍给各位。田华是电影‘喜儿’,王昆是歌剧‘喜儿’,松山树子是芭蕾舞‘喜儿’,你们是中日友谊的象征。”
1972年,上海舞剧团(即上海舞校《白毛女》剧组)赴日本公演《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的情景。此时正值中日关系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上海舞剧团的访日演出得到了松山芭蕾舞团的鼎力支持。清水正夫全程陪同,并向其开放全部练功场地。他还特意留起一把大胡子,说“不亲眼见到中日邦交正常化就不把胡子刮掉”。
为防右翼分子扔燃烧弹,清水正夫的儿子清水哲太郎和儿媳森下洋子等芭蕾演员都穿着《白毛女》中的演出服,化好妆,戴着手套,提着浸过水的毛毯,等在后台,以防发生意外及时补救。为了答谢松山芭蕾舞团,上海舞剧团向他们赠送了《白毛女》全剧的录音、服装、头饰、道具等。代表团回国后,周总理听取了他们的工作汇报,反复强调要感谢清水正夫、松山树子和松山芭蕾舞团为中日友好作出的贡献。
长达半个多世纪,芭蕾舞剧《白毛女》为中日两国的友谊架起坚实的艺术桥梁。清水哲太郎曾接受采访说:“芭蕾舞剧《白毛女》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但或许日本人来表演会具有另一种意义。从我父母开始,我们一直怀有一个期望,那就是让中国观众检验一下,我们的演绎能否表达出我们的心情。”
两个“喜儿”相拥
2017年5月23日,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松山芭蕾舞团的新编《白毛女》在上海大剧院上演。松山树子的儿媳、69岁的森下洋子穿戴着当年周总理亲手赠送的“白毛女”舞衣和发套,饱含激情地跳满全场。轻盈飘逸的舞姿、极具张力的表演,让这个日本“喜儿”赢得全场长达2分钟的掌声。
新编《白毛女》是在原本独幕舞剧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丰富,也是松山芭蕾舞团的接棒者——清水正夫与松山树子之子清水哲太郎和儿媳森下洋子,为完成父母的心愿而做的努力。2010年,他们专门邀请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等前往日本,帮助整理、创排,上海芭蕾舞团更无偿提供了该剧的有关版权。
新编《白毛女》最大不同在于舞台上不只一个“喜儿”,而是有一群“喜儿”。森下洋子说,正是许许多多“喜儿”的苦难,组成了人类的历史;又是从这些“喜儿”的梦想中,诞生了人类的后代,“我们不能忘却历史,不能忘却曾经的苦难”。
首演当晚谢幕后,中国芭蕾舞《白毛女》第一代“喜儿”扮演者石钟琴、第一代“大春”扮演者凌桂明上台为森下洋子献上祝福,两个“喜儿”深情拥抱,留下了难忘的一瞬。森下洋子激动地说:“在上海演《白毛女》,意义很是不同,这里是诞生全本《白毛女》的地方,我们跳得更好,才能面对观众更挑剔、更高要求的眼光。”虽然早就跨越了芭蕾舞女演员的职业生命年限,森下洋子丝毫没有“退场”之意,她笑说:“大家不用担心,哪怕有一天我不跳了,日本‘喜儿’也不会消失,《白毛女》我们会一直演下去。”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