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海昏侯墓、良渚遗址……近年来,随着考古新发现不断增多,大批文化遗产频频出圈。如何通过现代传播理念、手段和方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22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世界遗产文化传播论坛上,众多国内外嘉宾就此展开对话交流。
世界遗产文化传播论坛开幕式现场。(中国传媒大学供图)
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熊澄宇表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呈现和精神承载,建立起有关文化遗产的传播体系和传播语境,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展现国家形象以及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积极作用。
“保护文化遗产,既要重视价值的保护,也要重视传播和交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说,文明和文化需要通过高效的沟通和交流进行传承与发扬,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共同促进世界文明繁荣进步。
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目前我国已拥有56项世界遗产,涵盖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农业景观、古建筑群、古代园林、石窟造像、皇家陵寝等不同类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表示,我国在世界遗产申报、保护、管理和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带动了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全面发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抓手。”
国潮形式的节目《唐宫夜宴》火遍全网,《洛神水赋》再成爆款,西安“盛唐密盒”吸引无数游客也让大家感受到文化遗产创新表达的魅力。与会嘉宾普遍认为,要想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应坚持守正创新,化古老为时尚,化厚重为灵巧,化小众为大众,把文物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底蕴用通俗化、生动化、时尚化的表达呈现好、阐释好,让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从专业圈走向人民大众,走进百姓心中。
据介绍,为期两天的论坛活动共吸引线上线下50余名嘉宾参与,将通过主题论坛、圆桌论坛、文化参访等不同形式探讨如何建立多层、多样、多向的世界遗产文化传播知识体系。(记者邹多为、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