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根据“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张玉滚的真实事迹改编的院线电影《此生有约》在广州举行首映礼。当天,故事原型人物张玉滚专程赶赴广州与观众见面。
学生代表为张玉滚献花
电影《此生有约》讲述了伏牛山区的黑虎庙小学,三代乡村教师数十年信守承诺,在大山里默默耕耘的故事。观影中,广州观众纷纷被片中乡村老师励志的故事所打动,不少观众更是被感动得潸然泪下。
该片是中国文联、中国文学艺术基金重点扶持的项目。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广东省电影家协会的指导下,由广东本土影视公司联合出品,历时三年在太行山和珠海两地拍摄,于6月28日在全国公映。
作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玉滚靠着一根从老校长手中接过的扁担,从大山外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据悉,在张玉滚等老师们的辛勤奉献下,黑虎庙小学走出了29名大学生和研究生。
《此生有约》原型人物张玉滚
广州首映礼上,张玉滚深有感触地说,乡村教育是永不熄灭的火炬,它改变了千千万万个农村孩子的命运。希望《此生有约》这部电影能够让更多人走进、了解、感知乡村教育,同时激励更多乡村教师,“我也愿意继续做一支蜡烛,点燃孩子们的希望。”
影片总制片周晓燕介绍,摄制团队历尽艰辛,克服了各种困难,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最终完成了这部电影的创作。
影片总制片周晓燕(左)、导演杨涧华(右)
据介绍,为了还原真实,电影开机前,主创团队在太行山深处,发现了一个有着500年历史的山村“石大沟”,这里房巷皆由石头构成,宛若一个石头城堡,令画面充满古朴厚重的特殊魅力。
电影故事跨越长达70年,对置景和服化道提出了极大挑战,主创团队为此修复了已经弃用的学校,将百年老屋还原到历史原貌,还从废弃的杂物中捡拾回部分道具。
为了演好这部乡村电影,主演们在山里和农民同吃同住,风吹日晒,久而久之,面貌和神态上竟与当地山民一个模样。为了突出中原文化的特质,演员们苦练河南方言,电影原创音乐以河南地方戏曲为元素,使这部电影具有了非虚构性故事片所特有的乡土味道。
目前,《此生有约》已获得西班牙马德里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外语故事片奖”“最佳导演提名奖”等十多个国际电影节的重要奖项。导演杨涧华表示,这部影片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绚丽的表演,却很真诚朴实。在国外放映时,不少观众都被中国人顽强的精神所打动。
而在前不久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观影研讨会上,该片也获得专家和学者的赞誉。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观影后认为,教育题材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 “电影《此生有约》集中表现了乡村教师这一很多观众并不熟悉的群体,艺术化地展现了这一群体的奉献精神与牺牲精神。”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此生有约》为英模人物题材影片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社会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