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澳大利亚诗人马克·特雷尼克在颁奖现场致辞感谢。新华社记者 白玛央措 摄
新华社西宁7月2日电(记者白玛央措)“感谢你们为这个世界构筑一个诗歌的家园,一个可以将所有人的声音和经历带入其中的地方。”2023年青海湖诗歌节“金藏羚羊诗歌奖”获得者——澳大利亚诗人马克·特雷尼克手捧藏羚羊造型的奖杯致辞感谢。
2023年青海湖诗歌节日前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开幕,80余位中外诗人齐聚青海湖畔共襄诗歌盛会。青海湖诗歌节创办于2007年,被称为世界上第七大国际诗歌节,每两年举办一次,累计约有16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名中外诗人参加。
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是世居此地人们心中的“圣湖”。青海湖畔的草原自古以来既是牧人和牛羊的栖息地,也是诗人灵感的源泉。
传说仓央嘉措在进京途中经过青海湖畔,最后在这里神秘遁去,留下无数闻名于世的诗歌。“抒情诗人仓央嘉措的诗歌似乎预言了正在发生的一切,我们的见面或许本身就不是一个偶然。”青海湖诗歌节组委会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在开幕式上说。
6月29日,吉狄马加(右二)为澳大利亚诗人马克·特雷尼克(左二)颁奖。新华社记者 白玛央措 摄
诗歌在青海湖地区不仅是艺术表达,更融入了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当地牧民说,这里的人们热爱诗歌,常在放牧间隙,互相吟诵诗句。
湖畔的草地上,来自国内外的诗人在一顶巨大的白色帐篷内召开主题论坛,诗人们朗诵的声音此起彼伏。帐篷外的牧人或牵着牛羊,或在黑色的牦牛帐篷里熬奶茶,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听说今天这里有诗朗诵,就赶过来了。虽然听不懂,但我喜欢诗歌那种韵律。”刚察县伊克乌兰乡刚察贡麻村村民德格措身着藏服,怀里抱着4个月大的孙女,在帐篷外静静听着。
6月28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伊克乌兰乡刚察贡麻村村民德格措和孙女在诗歌节现场。新华社记者 白玛央措 摄
青藏高原绵延不绝的各民族诗歌传统不断推动着这片土地的文化多元发展,成为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青海广播电视台安多卫视总监、诗人洛嘉才让认为,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青藏高原是文化艺术的富矿区,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从小被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所熏陶。“诗歌不仅仅是诗人的写作,从更为广义的层面理解,很多民族民间艺术都属于诗歌范畴。”
“环青海湖地区广泛流传着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故事,刚察县的沙陀寺《格萨尔》法舞传承和藏戏表演有着悠久的历史。”青海省格萨尔史诗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久美多杰表示,从民间说唱艺人到学界专家,从政策、资金扶持到融入教育体系,中国正不断加大力度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一个真正自信的文化实践应该从对过去的深切尊重开始,并在历史中找到适应和实践于现在的价值观。”马克·特雷尼克说。他是澳大利亚著名自然主义写作诗人,他感叹中国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他认为,数千年的文化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和艺术方式。
诗歌的魅力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传承着文化的智慧和人们的精神追求。29日,青海湖诗歌节最后一天,中外诗人面对圣洁的青海湖重温《青海湖诗歌宣言》:“我们在这里,面对圣洁的青海湖承诺:我们将以诗的名义,把敬畏还给自然,把自由还给生命,把尊严还给文明,把爱与美还给世界,让诗歌重返人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