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只有响起来才有生命力-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7/06 08:00:00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古琴:只有响起来才有生命力

字体:
  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精神领袖嵇康在《琴赋》开篇中写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作为《北大古琴传承计划——古琴进高校》的重要内容,中国艺术研究院馆藏古琴音乐会“枯木龙吟·让古琴醒来”继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恭王府大戏楼等小型剧场举办了数次演出后,日前又走进了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让更多的师生体会到了古琴的琴韵之美。

  作为古琴艺术的申报和保护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古琴研究和保护方面有着丰富经验,近年来,通过常态性举办《枯木龙吟·让古琴醒来》等活动,以古琴示范演奏、学术演讲等形式推动古琴艺术广泛传播。

  作为有着3000年以上历史的拨弦乐器,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古琴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常见为伏羲式、仲尼式、落霞式、列子式、神农式、蕉叶式、剑式等。为了使琴充分振动,琴面一般多用桐木、杉木等松质木料制成。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绵长。琴派始自明末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各个琴派之间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还有京师派、浦城派、泛川派等。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目前,除了私人藏家收藏的,传世古琴大部分被收藏在博物馆、大学等机构有500多张,但是这些价值连城的古琴通常被作为文物进行保护,有的甚至被放进恒温恒湿的保护木柜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让古琴醒来”发起人田青在谈到通过“让古琴发声”的方式对古琴进行保护的缘起时感慨。

  田青回忆,一次,他偶然看到了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至今保存着的意大利中世纪著名提琴制作家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琴,并用其来开演奏会的消息。斯特拉迪瓦里至今有100多张琴流传于世,每张琴都价值约100万美金。包括基金会、博物馆所收藏的琴,都一直让知名提琴家和琴师在使用着,有时甚至专门为琴举办音乐比赛,作为奖励,冠军可以用这些琴来演奏,这已经形成了乐器的保护形式,在这种流传中,斯氏的琴被一代一代传承。

  “如果沉睡着的这500多张古琴再不被‘唤醒’,就有可能失传。所以,发起‘让古琴醒来’这个项目的初衷就是希望古琴发出声音,让民众从古琴的演奏中窥见祖先的灵魂,在古琴演奏出的音乐中与先辈对话。” 田青说,这是传承古琴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份理念和执着。这种变古琴“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的模式,同时又能广泛惠及民众,是在探索“原生态保护”方面的一次有益探索。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冯卓慧的《古琴保管方式研究》中试验:让两位琴家在两天内不间断地对古琴进行弹奏,然后以数据对比、图像音频分析等直观的方法向听众展示古琴在弹与不弹之间的区别,结果证明了田青所倡导的“让古琴发声”保护理念的正面价值。因此,对古琴来说,科学的保护方式尤为重要。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林晨说:“诗人白居易曾把古琴比作益友,它不是简单的乐器,而是融入记忆和情感的伙伴,所以演奏古琴的最高境界是琴人合一。”笔者曾一边聆听林晨用明琴“蕉叶式无名琴” 抚弦《平沙落雁》,一边听其讲解:“蕉叶式琴非常特殊、少见,关于琴式,明初记载有38种,到了清初已有50余种。和西方不一样,中国古代琴人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斫琴。

  据了解,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藏了2100多件乐器,时间跨度从先秦到近代,涉及30多个民族、20多个国家,有近20多个乐种和曲种。2019年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张振涛在一篇题为《那个与生命无数次交汇的地方——“中国乐器陈列室”回望》的文章中,详尽讲述了收藏这些乐器的中国音乐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和中国音乐研究所的老一代学者,对于民族民间乐器和音乐的超前保护意识。张振涛说:“陈列有坤琵琶、潮州大锣鼓、神杖腰铃、鼗响器、黑色石磬等少数民族乐器的乐器陈列室,如一张布满千根弦、万根管,千面鼓、万面锣的历代乐器网,只有响起来才能够释放出生命力。”

  也正如这些具有生命力的乐器一样,古琴的保护应让古琴艺术由“物理馆藏”走入“学理馆藏”,成为人类内心深处的“精神库藏”,唯有如此,才能以符合古琴自身特质的方式让古琴走近大众。

  沈策/文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纠错】 【责任编辑: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