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里的中国,好美!”让观众发出感慨的,是上海民族乐团在上海音乐厅演出的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汲古》《酒歌》《墨戏》《山水》等9部作品中,民族乐器轮番登场,数字技术融合书法、国画等元素,构筑多元交融的光影视觉效果,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享受。
观众表示,《海上生民乐》颠覆了他们对民乐演出的传统印象,民乐的更多可能性被打开,民乐不仅是古老的,更是现代的、世界的。
《海上生民乐》的创作和演出,是近年来上海民族乐团持续进行民乐传承创新的成果。今年6月,10家优秀民族乐团亮相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等主办的第十届华乐论坛,上海民族乐团名列其中。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海上生民乐》艺术总监罗小慈说:“民乐是中国人的音乐母语,民乐表达情感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我们运用音乐语言的方式,很高兴能够通过驻场演出与更多观众分享我们对当代民乐的理解。”
在《墨戏》中,古筝演奏配合中国舞的水袖身姿,刚柔并济,虚实相生,展现书法艺术行云流水的音韵美、律动美和线条美,让人沉浸在水墨世界中。多媒体画面选自《兰亭集序》,琴音流转,笔墨挥洒。
《山水》的背景画面取材自上海博物馆藏品——元代画家钱选的《浮玉山居图》。画卷缓缓展开,或山势峻峭,或云雾缭绕,箜篌、阮、笙、筝等7种乐器悠然入画,遨游于群山雾影之间,古意盎然,与观众共赴山水之约。
乐曲《蜂飞》则融合了二胡、韶琴、阮、笙与打击乐,5名演奏家分别独奏,重奏环节则将5种乐器声音融为一体,呈现野蜂飞舞的效果。
有观众形容:“我听见了水的柔美、火的热烈、山的灵秀、墨的洒脱、酒的狂放……当代国乐的包容性之强,每次倾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对此,罗小慈说:“热爱、敬畏、守正、创新,有这样的信念,民族音乐会更有长久的生命力。”
自2021年10月首演以来,《海上生民乐》已完成3轮驻演。首轮演出时,《海上生民乐》与上海音乐厅户外墙体秀联动,建筑、光影、国乐的现代化融合,让观众感到惊喜。7月7日至8月5日,《海上生民乐》在上海音乐厅开启第四轮30场演出,即将完成100场演出场次。图片均为《海上生民乐》剧照。上海民族乐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