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黄河”常演 交响艺术常新-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9/22 08:50:08
来源:中国文化报

经典“黄河”常演 交响艺术常新

字体:

▲ “经典传唱”——《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音乐会演出现场  记者 卢 旭 摄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78周年,近日,中国交响乐团及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在北京音乐厅再次奏响《黄河大合唱》,以民族之音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讴歌伟大时代,提振民族复兴的精气神,用嘹亮歌声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珍爱和平。

  本场音乐会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演播季的重要演出之一。

  “《黄河大合唱》实际上已经是我们团的传统音乐会,每年在抗战胜利纪念日这一天都会上演。”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常任指挥王琳琳表示,今年这一场音乐会略有创新,曲目在往年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致力于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体验。

  从开场的经典前奏曲《咏雪》到忧思家国的《乡愁》,从晨曦破晓的《日出东方》到永恒的民族经典《黄河大合唱》,不仅整体情绪从弱渐强,在不断酝酿中达到最高潮,四首曲目也如水彩画般巧妙构成了一幅气贯长虹的民族画卷,给人以无限遐想。

  前奏曲《咏雪》是中国交响乐团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由中国交响乐团前身中央乐团首演。该曲选自交响套曲《英雄的诗篇》,是作曲家陈培勋最具个人创作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交响乐团演奏家们的倾情演奏下,现场观众在长笛、单簧管与竖琴奏出的乐音中逐渐进入毛泽东笔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磅礴景象中,于音符之间感受着祖国的壮美之景。

  在王琳琳的指挥下,乐团带来了本场音乐会的第二首曲目,由乐团青年作曲家黄凯然创作的《乡愁》——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担任独奏的乐队副首席姚亮与乐队的配合相得益彰、默契十足,演绎出“万里归来年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动人意境,令现场观众心中共鸣,如痴如醉。

  在情感的积蓄中,由另一位青年作曲家徐可创作的《日出东方》——为竹笛与交响乐队而作,迎来了精彩首演。此次合作是中国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在人才、创作、演奏等方面开启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该作品以陕北民歌《东方红》为主题旋律素材,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法,突出民族音乐元素与交响乐队的结合,力求用世界的共通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王琳琳感慨,交响乐发展道路上逐渐涌现的青年力量令人欣喜。无论是作曲家还是乐队成员、合唱团成员,都在秉承着传承经典、守正创新的理念,推动新时代交响乐艺术不断发展。

  音乐会现场,青年竹笛演奏家范临风一袭红衣,以竹笛清婉的独奏开篇。伴随着旋律的不断涌现,音乐的气氛逐渐升腾,在全曲的最高潮,观众耳熟能详的《东方红》主题旋律缓缓浮现,将现场氛围瞬间点燃。“是《东方红》!”观众席上,不少观众因听到熟悉的旋律而备受感动,掌声在那一刻也格外响亮。

  音乐会下半场,是重磅曲目《黄河大合唱》(中央乐团演出本)。《黄河大合唱》8个乐章,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乐团演员杨杨生动的朗诵词将8个乐章有机地串联起来。“黄河船夫曲”开门见山地表现了黄河儿女万众一心与惊涛骇浪搏战并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黄河颂”则以宽广的气势唱出了黄河所象征的伟大坚强、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及“黄河怨”从不同的角度倾诉了中国人民在日寇炮火下遭受的深重苦难,表达了人民群众悲愤填膺、奋起抗战的决心;“保卫黄河”以进行曲式加轮唱,表现了生机勃勃的抗日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英勇机智地打击敌人;终曲“怒吼吧,黄河”是对作品主题的高度概括。黄河的怒吼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已经从苦难中觉醒,战斗的警号已经吹响,法西斯必败,人民必胜!

  这部对正义和光明礼赞的伟大作品,是炎黄子孙情感的共鸣,是中国20世纪艺术性与思想性完美结合的交响合唱经典之作。王琳琳说:“《黄河大合唱》是当年鼓舞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而在9月3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奏响,不仅是提醒国人铭记历史,同时也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鼓励国人坚定信念、奋勇向前!”

  黄河的旋律总是让人心潮澎湃。现场观众的情绪逐渐高涨,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全场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极度热情的氛围下,中国交响乐团的艺术家又倾情献上了返场曲目《万泉河水清又清》。这首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经典插曲,将现场气氛再度推向高潮,音乐会也在此刻落下帷幕。

  “多年来,中国交响乐团始终坚持传承传唱红色经典,不仅学习老一辈艺术家对于经典作品演绎的处理,同时结合现代人的审美不断革新,我也希望青年作曲家们能够守正创新,打造出更多像《黄河大合唱》一样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佳作。”王琳琳说。实习记者 彭澳丽

 

【纠错】 【责任编辑: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