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播瀛寰
叶嘉莹一生致力于播扬中华诗教。孔子最早提出诗教,“温柔敦厚,诗教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学诗,无以言”,认为学诗能让人变得温柔敦厚,诗可以用来激发热情,提高观察力,团结群众,抒发不满,不学诗就不懂得怎样说话。从古典诗词中汲取力量,叶嘉莹一次次走过忧患,走向了更辽阔的人生境界。度己度人,她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再一次表达了心声:“诗歌能够用它的美丽的韵律、声音传达一种教化。”“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要把古人诗词里面那些美好的理想、感情,传给下面的年轻人。”“诗歌对人的感动和教化的传统,一定会一直传承下去的!”
百岁叶嘉莹分享了她新写的诗:中华诗教播瀛寰,李杜高峰许共攀。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她进一步阐释:“中华诗教要流播、要传达给下一代,做出像李白、杜甫他们那样伟大的成就。我们年轻人,要共同地向着这样的高山去攀登。”“我们中国是一个古老、强大的国家,新生的气象,新兴起的事业都是非常辉煌的,非常远大的。我们江山的美好是书写不完的。我们大家要努力,一起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江山更加美丽,希望我们的前途更加远大。”
“中华诗教传承计划”借此次研讨会契机正式启动。该计划以叶嘉莹先生的中华诗教理念为依托,结合南开大学“诗教润乡土”行动的探索性成果,以期用学术研究、诗词教学、社会实践等合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诗教的当代发展和国际化传播。
为有荷花唤我来
叶嘉莹用诗一样的语言,将40多年前决心归国教书和结缘南开的往事娓娓道来。她回忆道:“有一天晚上散步时突发感慨:‘花飞早识春难驻’,晚春是落花的时节,这‘花飞’早知道春是不能留下的。‘梦破从无迹可寻’,一个人有梦想,如果不去实践的话,你的梦就是一个空的梦。我当时远在温哥华,离开祖国多少年了,而且距离空间这样的遥远。‘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剩余的生命,我应该到哪个地方?我说我要回国来,一生我终老在南开。”
叶嘉莹将自己与南开大学的缘分总结为她诗里的那句——为有荷花唤我来。“我是阴历的六月出生的,六月是荷花的月份,所以我有一个小名——小荷子。我对于荷花特别有感情。马蹄湖这一片荷花呼唤着我回到祖国,我就住在马蹄湖的旁边,永远也不分开了。”
金秋时节的马蹄湖畔,“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正围绕中华诗教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诗词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全人类共同价值建构、叶嘉莹的诗学思想及教育理念、她的诗词曲创作及吟诵等主题展开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