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4日,一位来自中国的盲人张洪,登顶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成为了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登上这座高峰的盲人登山家。纪录片导演范立欣和他的团队历时三年,跨越两国,记录了张洪攀登珠峰的全过程。这部纪录片《看不见的顶峰》将于10月27日全国公映。日前,范立欣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表示,记录平凡人的英雄主义和高光时刻,是自己创作一贯的追求,“希望这部影片能够让观众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梦想。”
张洪的一句话打动了他
时间拨回到2019年,一位登山的朋友告诉范立欣,有一位盲人想找他去登山,他觉得这件事非常疯狂,感觉可能性不大,但危险性很高。他问范立欣,这事可不可以拍成一部电影?范立欣觉得有点意思,于是在2020年春节飞到了成都,跟这位叫张洪的盲人见了面,两人聊了一个多小时。从交谈中他得知,张洪来自一个盲人家庭,父亲和叔叔都是盲人,他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到了20岁,他的青光眼病发作,眼睛开始失明。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的世界坍塌了。范立欣问他,为何如此执着地要去攀登珠峰?张洪平静地说:“虽然我不见这个世界,当时我希望这个世界能看见我。”就是这句话,一下子触动了范立欣的心弦,他决定要把张洪的故事记录下来。
张洪在失明前,就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夏琼,她是一个重庆姑娘,家庭条件远高于张洪。在张洪失明后,夏琼依然不离不弃,跟他结了婚,还有了一个儿子。两人先是到上海打工,然后去了西藏的阜康医院,在那里做按摩理疗师。“我认识张洪的时候,他是一个看得见的小伙子,非常阳光。”夏琼说,但自从失明后,“他的心门一度关了好多年。”张洪自己也承认,失明后自己的心情一度变得非常急躁,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了几分,很想证明自己。
范立欣很能理解张洪的心思,“作为一个男人,20年来,都是妻子在照顾自己,他很想通过一件事情来证明一下:我也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攀登珠峰对于他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主义的动机,他也不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想以此出名。在这背后,是他对妻子和儿子的爱、承诺和责任。”
登山就像是照进张洪内心的一道光
张洪攀登珠峰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早在2014年,他在西藏认识了资深登山家洛则,后者是2008年去珠峰取奥运圣火的西藏登山队的主力队员。张洪跟着他训练了六年多,登山高度从5000米慢慢上升到7000米。由于夫妻俩的收入不高,他就采用了最笨拙的训练方法:爬楼梯。每天早上4点起床,戴着无氧面罩,背着30公斤的杠铃片爬楼,一天爬两次,要四五个小时。每两周还要做一次24小时不间断的爬楼训练。
“张洪失明后,他自己就成了一个厚厚的茧壳,当他登山的时候,这个壳仿佛就出现了一个裂痕,一道光射了进来。”范立欣说,对于张洪是否能够顺利登上珠峰,范立欣心里也没有底,“他要克服的困难其实很多,就连能不能筹到足够的钱我都不知道。我当时想的是,这不仅仅是一个攀登和冒险的故事,我更关注的是张洪和周围人、社会的关系,包括他的妻子和向导强子。即便他没有成功登顶,他回来还是要继续生活,不是吗?”
今年46岁的范立欣是武汉人,1998年,他先后在武汉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任新闻记者。在央视做记者期间,他经常接触到农民工这个群体,也开始萌生了记录平凡人生活的梦想。
2009年,他执导的纪录片《归途列车》讲述了四川一对农民工夫妇外出打工的经历,该片获得了第33届新闻及纪录片“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等多项国际大奖,让他一下子进入到国际上最优秀的纪录片电影人行列。“我一直关注的都是平凡英雄。”范立欣告诉记者,生活不只是岁月静好,平凡人的身上一样有英雄主义的渴望,“我希望能够记录下他们身上英雄主义闪耀的瞬间。当然,这种英雄主义不是指你非得要去做一个疯狂的举动,而是指你要能克服自己不能克服的东西。”在张洪的身上,范立欣想要挖掘的正是这种隐藏在英雄主义背后更加深层次的情感内核。
用“黑场”模拟张洪登顶时的视角
为了跟拍张洪,范立欣专门请了两位优秀的登山摄影师王振和丁亮,其中一位还登上过珠峰。有登山经验的观众能够理解,在风雪交加、雪崩随时发生的登山途中,要想随时跟拍张洪是一件多么困能的事,尤其是那些深沟和陡峭的冰壁,摄影师需要从远处取景拍摄。攀登途中的节奏更加重要,节奏一乱就会消耗人大量的体力,而摄影师需要一会儿在前面拍,一会儿从后面拍,还要随时赶超到队伍前头,节奏完全被打乱,“这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可以说这部电影是我们摄影师拿命换来的。”范立欣感叹道。
还有一个需要克服的困难,那就是电。在珠峰,只能靠太阳能充电,但不巧的是,拍摄这些天,珠峰的天气特别差,经常三五天都是下大雪。为了省电,摄制组想尽了各种办法。
开弓没有回头箭!离登顶只有100来米时,摄制组发现,所带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而此时,张洪的身体状况也达到了极限。为了帮助张洪实现登顶的梦想,两位摄影师主动要求把自己的氧气都留给张洪,他们下撤。因此,张洪最终登上珠峰的那一刻,并没有被摄像机记录下来。张洪回忆,“我登顶时的心情其实有点恐怖,一秒钟也不想多呆,因为家里还有妻子和儿子在等着我,而下山的路才是更危险的。”
好在范立欣并没有被这段缺席的影像难倒,他最终选择了用一段非常艺术化的“黑场”来模拟张洪登顶时的视角,他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可以被观众接受的,“因为整部电影就是让观众一点一滴地跟着张洪的脚步来了解他的,只有让观众走进了张洪和夏琼的内心世界,他们才能感受作为盲人的张洪是多么的不容易,也更加能够感受到张洪最后登顶时的这段‘黑场’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英雄
从珠峰回来后,夏琼发现张洪变了很多,“他从山上回来后,开始直视他看不见的事实,也开始跟我好好说话,这是最大的改变。他打开心扉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夏琼说。
而张洪也直言:“在攀登珠峰时,我发现,在珠峰面前,没有身份之分、男女之分和贫富之分,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当我愿意付出信任的时候,我会获得更多,我也更加能敞开心扉去面对所有的事和物,内心也变得越来越平静。”他笑称,以前自己不愿向妻子低头认错,但攀登珠峰回来后,自己开始愿意低头,向妻子说“对不起”。
这是范立欣最想看到的结果,在价值多元的今天,他不想简单用一个鸡汤式的英雄主义故事来忽悠观众,“我更希望通过张洪的故事,让大家感受到,其实你心里也住着一个英雄,只不过可能被日常生活的压力和焦虑掩盖了。也许你应该走上一条发现自己内心英雄的道路,去重新定义自己的可能性,这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张洪真正要攀登的珠峰就在他的心里。”范立欣肯定地说。(记者 王金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