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的《安娜·卡列尼娜》《叶甫盖尼·奥涅金》刚在北京落幕,原版俄语音乐剧《恶魔奥涅金》就紧接着在天桥艺术中心迎来中国首演,原版俄语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也将在月底来到北京,再加上不久前引发观剧风潮的8小时“马拉松”话剧《静静的顿河》……临近岁末,北京舞台迎来多部纯正俄式作品,从芭蕾舞剧到音乐剧再到话剧,京城观众在家门口就能畅享俄式大餐,感受“演艺之都”丰富多元的文艺氛围。
京城舞台连上俄式大餐
“你好,北京!”12月8日晚22时许,天桥艺术中心舞台的大幕迟迟无法合上,上演《恶魔奥涅金》的俄罗斯LDM剧院给北京观众带来一场超长谢幕:刚刚在剧中矜持高贵的俄罗斯19世纪贵族,瞬间转身跳起热烈奔放的俄罗斯民间舞;邪魅冷酷的“恶魔”,和演员们挽着手一起向观众问好;演员们载歌载舞,庆祝他们在中国的首场演出成功。有音乐剧粉丝激动地在网上发文:“谢幕这一段太欢乐,仿佛看了一场‘俄罗斯春晚’!”
《恶魔奥涅金》剧照
《恶魔奥涅金》是俄罗斯LDM剧院驻演九年场场爆满的热门剧目,在原著《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基础上创造性加入“恶魔”一角,此次原班人马来京,尽展俄式美学风采。该剧中国巡演全国独家运营方、九维文化董事长张力刚介绍,为了适配中国巡演舞台,《恶魔奥涅金》舞台道具全部重新制作,舞台上标志性的八音盒大转盘,由驻演版本的9米扩大为现在的14米,给观众带来更有冲击力的视觉体验。剧中其他道具如俄式灯具、床具、书架等,都力图还原19世纪俄罗斯的真实样貌,再加上场景中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涅瓦河畔的人情百态,还有决斗时的血色浪漫,都呈现出凄婉悲怆的美学色彩。
近两个月来,京城舞台“俄味”十足。一个月前登台的话剧《静静的顿河》,以8小时的超长演出赢得了戏剧圈的广泛好评;11月末、12月初,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接连上演《安娜·卡列尼娜》和《叶甫盖尼·奥涅金》两部芭蕾舞剧,前者既有令人血脉偾张的双人舞,也有沉重压抑的心理大戏,后者则把原著的故事改编到现代大都市,给当今观众带来审美冲击;《恶魔奥涅金》之后,原版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也将来京陪伴观众跨年,该剧片段曾在2023北京•天桥音乐剧年度盛典上精彩亮相,很多剧迷已经按捺不住,准备一睹原版全剧真容。
“俄罗斯情节”引发共鸣
多门类的俄罗斯舞台艺术作品集中登台,是给北京观众送上的艺术大餐。但依靠俄语表达的话剧和音乐剧,会不会让中国观众“水土不服”呢?
《静静的顿河》剧照
听说《静静的顿河》来京演出后,著名音乐评论家陈志音马上买票,演出当天从通州的家里一路赶到首都剧场,享受这道8小时的“马拉松”大餐。“这个戏必须看!演员咋样?我没看到演员啊,舞台上灵魂附体活色生香的,分明都是肖洛霍夫笔下的格里高利、阿克西妮娅、斯捷潘、娜塔莉娅。”陈志音看完戏后,在朋友圈激动写下,“如此罕见的尖端艺术可遇不可求,它在心底激荡起的波澜,久久不能平复。”
说起俄罗斯的舞台艺术作品,陈志音很激动,“每次俄罗斯作品上演,带来的不能说是新鲜感,而是深入文化的浸染感,可能因为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我们很相似,它的艺术作品善于挖掘人性,也很容易深入中国人的内心。”陈志音说,俄罗斯的文学、音乐、艺术以雄浑厚重著称,其坚韧的民族品格也能引发我们中华民族内心的共鸣和共情。
在北京,有“俄罗斯情节”的观众相当多。《恶魔奥涅金》首演当天,年轻观众叶子穿着一套俄式连衣裙来看演出。“我是从文学作品喜欢上俄罗斯文化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展现的市井生活很吸引我,后来又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普希金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厚重感,让人一发不可收地喜欢下去。”叶子并非俄语专业毕业的学生,但她对这次来京的俄罗斯LDM剧院的演员、作品如数家珍,对俄罗斯艺术特色了如指掌。她说,北京有一些热爱俄语艺术作品的社群,其中大多数人并不是俄语专业出身,因为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
助力“演艺之都”百花齐放
俄罗斯作品不仅是北京舞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书写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诗篇。
“中国现代戏剧很早引进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很多老一辈艺术家都上过斯式体系培训班。”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说,斯式体系讲究“人物的内在动机和外在行动的有机统一”,对我国艺术界影响深远,再加上中俄两国艺术界历来交流频繁,我国戏剧界在排演剧目时,也经常选择《樱桃园》《海鸥》等经典剧目上演,“这份审美的惯性持续到现在,每每有俄罗斯的作品登台,都会有很广泛的接受基础。”
艾夫曼芭蕾舞团
音乐剧则是较为新兴的演出形式,俄语音乐剧的引入,也象征着中国演出市场的发展与开放。“这个世界上不只有伦敦西区、美国百老汇这几种音乐剧模式,尤其是百老汇模式,在近几年也遇到了创作枯竭期,好几年没有推出影响力的新剧。”张力刚说,在这种情况下,法语、俄语音乐剧成为探索音乐剧艺术的独特力量,“我们希望呈现百花齐放的艺术作品,让观众和从业者看看各个国家在艺术上的不同探索。”
如今,“演艺之都”的国际化特征越发凸显。“每次看完演出我都忍不住发朋友圈,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觉得在北京当观众太有福气了,能看到这么多原汁原味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剧目!”陈志音兴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