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艺术创作初心微短剧才有未来-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1/05 09:11:18
来源:文汇报

回归艺术创作初心微短剧才有未来

字体:

  网络微短剧是当下传播最为广泛的一种视听艺术形式。它的发展势头极其迅猛,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就形成潜力巨大的市场,给网络视听行业带来新的机遇,进而形成新的风口,甚至连横店影视剧制作基地都因为大量接纳竖屏微短剧制作而被调侃为“竖店”。

  虽然目前微短剧还不足以让视频产业重新洗牌,但对观众有巨大的分流作用,各大平台极力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形成了从长视频的爱优腾鼎足而立到微短剧的快手、抖音分庭抗礼的局面。微短剧成为平台和制作方应对影视产业困境的一种创新策略,也成为资金匮乏情况下的现实选择。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微短剧具备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特征:一是人物关系简单,形象扁平化,性格层次单一,常常突出某方面的特征,带有夸张色彩。二是情节碎片化,强调情节的快节奏、强冲击和多重反转,不太重视情节的连续性和结构的起承转合,相对于连续剧,可以说是一种“碎片剧”。三是叙事具有跳跃性,注重瞬间的情绪、感受,不看重事件之间的逻辑关联,往往需要观众调动想象来补充情节的省略部分。

  与此相关,微短剧创作中也存在一些负面倾向。创作者大多沿袭前些年网络电影的情节模式,把各种离奇元素强行缝合在一起,热衷于追求土味、爽感、甜度。比如《这个男主有点冷》就是出轨、离婚、霸道总裁等内容的简单拼接。相当数量的微短剧脱离现实生活,偏离主流价值观,人物行为刻板,随意分割剧情,热衷于制造噱头,堆砌庸俗、奇葩的笑料,靠无厘头、无底线的内容吸引眼球,表演低劣,制作粗糙。

  令人费解的是,艺术质量已不是微短剧成功的保证。前两年网络平台播出了一部微短剧《亲爱的乘客,你好》,讲述代驾司机大锁在网上认识一个叫陈珂的快车司机,两人日夜开车忙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对乘客的苦辣酸甜感同身受,闲下来就通过网络分享新闻趣事,渐渐地对人生和情感有了新的体悟。开朗洒脱的陈珂改变了在低谷中徘徊的大锁,大锁对陈珂也产生了别样的情愫,无奈机缘总是完美错过,但一次送病重老人叶落归根的旅途让他们开启了全新的关系。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质,聚焦新的职业群体,反映普通劳动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物形象生动,意味深长隽永,制作也比较精致。但就是这样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流量却不如人意。相反,一些肤浅、悬浮的作品,却受到年轻观众的热情追捧。比如快手的《这个男主有点冷》,抖音的《做梦吧!晶晶》,优酷的《另一半的我和你》,芒果的《吃货皇后》,微视的《大唐小吃货》,爱奇艺的《生活对我下手了》。

  这种现象值得深思。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网络微短剧不可避免地要遵循两个逻辑:艺术逻辑与商业逻辑。按照通常的理解,独创性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但在微短剧这个领域,同质化的内容却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取得高收益。以往的网络影视剧主要依赖IP产生流量,但在微短剧中,几乎看不到IP的作用,曾经被热烈追捧的IP成了过时的传统。网络影视剧生产流程中,宣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微短剧的传播更多依靠引流而非宣发,比如芒果TV的《念念无明》,就在几乎没有进行宣发的情况下取得了优异成绩。

  要精品化还是要大流量,是微短剧创作中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不能理解为艺术逻辑与商业逻辑的冲突,更不能归结为要艺术还是要商业。艺术与商业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都要遵循基本的规则,比如同样追求情节的极致化,艺术和商业都要明确边际,恪守底线。艺术要求作品的高品质,商业要求利润增长的可持续,两者具有方向一致的底层逻辑,但某些制片方对资源竭泽而渔式的攫取破坏了这种底层逻辑,数量突飞猛进与创作团队专业性匮乏的矛盾日益凸显,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造成巨大的浪费。在目前的条件下,几十万投资,十几天上线,绝对不可能产生好作品,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但仍旧不断有人蹈其覆辙,因为有利可图。然而,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干预,或者依靠舆论呼吁提高质量,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新的问题出现了,在这个赛道,传统的艺术逻辑和商业逻辑似乎同时失效。

  劣币驱逐良币成为微短剧市场一种理所当然的现象,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资本与政策的博弈。曾经在影视行业搅动泡沫的热钱找到了新的出口,急不可耐地杀进这个市场。资本毫不掩饰嗜血的本质,极尽所能地蛊惑人心,编制幻象,放大欲望,堂而皇之地炮制垃圾,鼓励拙劣、幼稚的相互模仿和自我模仿,用浮躁、粗鄙的趣味规训观众,用不断强化的刺激吸引观众,营造出一种令人无法摆脱、欲罢不能的成瘾性,抑制了人与人交流的愿望,让青年人变得更加封闭、自恋。这场无规则游戏的实质,是资本强行改变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将文化产品金融化,通过不断充值控制消费者,形成虚假需求,制造虚假共情,违反常识常理,用虚幻的梦想和奇观替代现实,甚至突破底线,赤裸裸地宣泄欲望。这些作品的泛滥带来市场的严重失衡。观众面对的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而是一个被资本扭曲的市场。在算法推荐的名义下,资本决定我们能看到什么,甚至还要决定我们想看什么。

  毫无疑问,微短剧不是也不应该是金融产品。如果任由资本摆布,微短剧最终会由工业糖精勾兑的安慰剂,沦为操控观众的精神毒品。浮华之下,危机已经悄然来临。目前所有资源都不足以承载微短剧赛道过分庞大的体量,畸形繁荣过后,结果只能是泡沫破裂,一地鸡毛。

  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回归艺术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和初心,把社会效益真正放在首位,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就需要彻底改变微短剧现有的付费观看模式,制定质量标准,提高准入门槛,限制粗制滥造和低级趣味的作品进入市场,用主动挤出泡沫的方式提高品质,让优秀作品充分实现市场价值。

  能不能给观众带来新的体验,是微短剧生存发展的关键。微短剧不是迷你化的网络剧,也不是碎片化的网络电影,而是一种新的叙事形态。这里,短应该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情节的浓缩,而不是时间的简单切割,如果内容贫乏,时间再短都会让人觉得冗长。微不应该仅仅理解为篇幅的微小,还应该包含制作上的精微和内涵中的微言大义。

  最近,网络平台播出的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给观众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故事讲的是一个考古工作者因为偶然的机缘穿越到新石器时期,与一个部落女孩产生了朦胧的恋情,两人在现实世界里再次相遇。它采用了年轻人熟悉的穿越桥段,不追求强情节叙事,甚至没有首尾一贯的情节,更多地表达一种含蓄蕴藉的感觉,让人从中体味中华文明的悠长绵远。这种叙事方式拓展了微短剧可能的叙事空间,让人对微短剧有了新的理解。可以期待,未来一段时间里,像《河姆渡的骨哨声》这样具有创新性的作品会给微短剧创作带来活力与转机。(作者为《中国电视》杂志执行主编 李跃森)

【纠错】 【责任编辑:杨光】